创造“中国动力”的团队——记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一研究所特种发动机团队

发布时间:2015-05-19

 

  4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一研究所特种发动机团队作为唯一一个团体,脱颖而出,光荣当选“中国梦•劳动美”10位“最美职工”之一。

 

  这些“最美丽”的劳动者,有人长期扎根一线坚守岗位,有人勇于创新攻克技术难题,有人无私奉献谱写亮丽青春,在热爱与奉献中追逐着自己壮丽的中国梦,成为亿万劳动者学习的楷模。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著,“最美职工”群体用辛勤劳动绘就最美人生。
  
  团队历经几代人执着探索40年,终于研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发动机技术及其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将我国高端装备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此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工人日报、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媒体陆续介绍了该特种发动机团队的事迹。现将该团队相关事迹摘录如下。

 

创造“中国动力”的团队

 

团队代表人

 

团队1

 

 

  梦想,催生创新;自信,成就创新;前瞻,让创新持续;人才,使创新结出硕果。
  
  在七一一所,珍藏着一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证书, 这项获得殊荣的“特种发动机技术及其系统”研究成果,七一一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船舶注入了“中国动力”,被誉为是为船舶装载了“中国心”,将我国高端装备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赢得了“卓越创新,固我长城”的赞誉,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此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在领域内拥有了话语权。
  
  创造“中国动力”的团队,就是迄今已在特种发动机领域执着探索40年的几代人。
  
  梦想—让一个原理变成世界领先技术并投入使用
  
  1975年,我国第一个斯特林发动机实验室在七一一所创立。斯特林发动机是一种闭式循环往复式发动机,也被称作特种发动机,是除内燃机、燃气轮机和蒸汽机之外又一类动力型式,其工质的加热和冷却都通过外部传热,在同温限下其热力理论循环效率最高,有着优良的环保特性和多种能源的广泛适应性。当时,世界上极少几个国家正在研制特种发动机,对外严密封锁技术。为了强国富民,七一一所的先行者们也投身到这一领域。
  
  一开始,研发团队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资料、没有图纸、没有实物、经费紧张,仅靠这一原理就开始了漫漫征程。用了10年,第一台2马力的原理样机从他们手中诞生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熙熙攘攘的下海潮中,团队仅有的十五六个人安贫乐道,用5年仅有的37万元经费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功率达到10马力的特种发动机,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紧接着,国家将特种发动机研究项目列为“八五”、“九五”重点项目。梦想离他们更近了。然而从原理样机到实用发动机,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零件的设计及技术要求上都复杂得多。团队发扬“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精神,打起了攻坚战。大家都在试验室安营扎寨,困了,就打地铺眯一会,饿了就吃方便面。有的人,家就在上海,却3个月没回过家;有的人,家在外地,为了急事买的回家车票总是买了又退。青春年华伴着机器轰鸣,繁华诱惑被梦想挡在身外。专注创新换来的是十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特种发动机研制成功,并实现了工程应用。
  
  自信—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创造奇迹的智慧和能力
  
  此时,比我们更早起步研究特种发动机的一些发达国家研发机构,在耗费了大量金钱和人力,仍旧进展不大。是什么让七一一所的特种发动机团队弯道超车,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团队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七一一所所长金东寒曾这样说:“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但有奋起直追的血性和担当,而且还有创造奇迹的智慧和能力。”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信心,对事业的信心,对自己和团队的信心,正是团队自主创新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有了这样的自信,就催生出无限潜能,激励团队成员勇往直前,达成目标。
  
  没有试验室,就自己建。锅炉房旁边建成的仅仅60平方米的试验室,没有什么先进设备,简陋得近乎原始。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就自己摸。他们用最原始的做法,设计了各种各样回热器、加热器方案,亲手加工出很多部件,从中挑选出规格稍微标准一些的样品组装做试验,测性能,分析数据,确定结构。
  
  面对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他们没有妄自菲薄,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更注重自主创新。在项目论证时大胆提出新思路,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发动机总体结构,制造工艺和维修性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各缸循环均匀性分析等技术为我国独创。一个小小的密封环他们愿意花费10年时间研制成功,一型发动机的耐久试验他们能够做上万小时。在挑战面前,他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想方设法找到那个最佳解决办法。他们解决了密封技术、燃烧技术、热交换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打通了所有技术路径,展示了中国工程师的才华和智慧。
  
  又一个挑战来临:特种发动机技术获得巨大成功,已获立项,用户却由于多种原因要放弃使用。整整3年时间,没有订单。困难面前,团队成员没有放弃,选择继续坚守。他们多次给用户详细讲解技术原理、性能,演示使用方法等,最终,使用户打消疑虑,使用该设备。这项自主创新的发动机系统仅需进口费用的30%,不仅节省了大量外汇,而且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政治意义。
  
  前瞻—持续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早在十几年前,当特种发动机研制还在进行中时,团队就关注和研究用户下一步的需求将会是什么?能不能研制更大功率的发动机来满足需求?于是,他们大胆决策,自主投入资金,立项研制新型发动机。
  
  历时近10年,新型发动机研制成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我国原创性成果,与国外最先进的同类产品相比,效率相当,功率提高了117%,属世界首创,将实现工程化应用。
  
  在不断提供高精尖产品的同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是他们预见到的。他们借鉴国外“一体化保障”经验,提出采用“全寿命保障”服务模式,确保设备安全使用。这一服务模式创新,为国家节约数亿资金。
  
  由于有着前瞻的眼光,他们持续创新,持续引领需求并满足需求,不仅占领了产品市场,还赢得了服务市场,引领着产业发展。
  
  人才—在重大任务中锤炼成长,并成就创新
  
  创新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正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早在90年代初,为了更快研制成功特种发动机,七一一所在高校精心挑选了一批硕士研究生进入特种发动机团队,在老专家的传帮带下,这批年轻人快速成长,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被授予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领军人才等,成为研发的核心力量。
  
  依靠人才推动事业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团队也因此先后被授予“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试验室冰凉的地板,不足以降温我们火热的身心;从来无人涉猎的关键技术,不足以阻挡我们探索的步伐;新型试验面临的未知风险,不足以动摇我们坚定的信念;攻关途中随处可遇的坎坷,不足以减弱我们必胜的勇气……”一位团队成员在企业内刊上抒发了团队共同的心声,创新的勇气和激情激发他们拼搏进取,走向成功。他们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赶超了外国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中国特种发动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精,从精细到实用,从实用到产业化发展的跨越,创造了中华民族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个辉煌。当下,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也正大力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种发动机团队正在努力将这项技术更广泛地用之于民,让“中国动力”助力中国更快发展。
  
  (中船重工七一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