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友乔治•艾温•何克

发布时间:2016-06-20
任立之
  
  编者按:任立之同志是市科协离休支部的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今年高龄99周岁,我们向她热烈祝贺外,特刊出她10年前写的回忆录“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友何克”一文,以飨读者。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思绪万千,深深怀念着一位国际友人一一乔治•艾温•何克。他是一位英国青年,通过他姑姑史沫特来的介绍,成为路易•艾黎的秘书。何克是我一起在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注1)的战友,今年正值90岁诞辰,可是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60年了。他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我家的照相本中,最精致的那本第一页就放着何克的5寸黑白照片。我们全家都知道这位英国青年是我最尊敬的国际主义战友。
  
“看到了一个新中国”
  
  1940年初,我在宝鸡工合西北妇女部工作。有一天,他来了,身穿中式棉袄棉裤,胸前挂着一个照相机,个子高大英俊,两眼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微笑中带有坚韧。他说他名叫乔治•艾温•何克,是一名记者,到这里来是想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动员国外慈善机构及进步人士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我们大家立即表示热烈欢迎,他笑了。何克为人坦诚、热情,好亲近,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我们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抗日救亡歌曲,他还跟着我们学中文,谈时事,大家成了好朋友。
  
  何克1915年出生在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他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的一家杂志社当记者。1938年,随其姑母环球旅行来到中国。在中国他亲眼看到了日寇烧杀抢掠,蹂躏中国老百姓的野蛮暴行,十分同情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他毅然告别姑母,决定留在中国。他曾经冒着危险,前往八路军所在地晋察冀前线采访,看到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並肩作战,老乡们不仅给八路军送水送粮,还送走丈夫和儿子参军杀敌,七八岁的孩子们也组织起来在村头巷尾站岗放哨,保家卫国。看到中国人民奋起抗敌,何克感到十分振奋。聂荣臻司令员和朱总司令曾先后亲切地会见了他,並鼓励他与艾黎合作,因此,他耒到了宝鸡。
  
  在宝鸡,他和我们一起积极参加工合工作。那时从武汉逃出来的难民纷纷涌到陇海铁路的终点——宝鸡。工合很快収留了难民们,並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生产自救,有的做鞋,有的缝衣,有的在铁工厂制造简单的武器弹药和零件,还有的纺羊毛,织军毯,支援前线作战。这些有益的工作,对克服日本鬼子的破坏和国民党的封锁,对坚持抗战,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妇女工作部还开办了许多学校,解决了难民孩子们上学的问题。这期间,何克拍了很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八路军抗战以及日本鬼子残暴罪行的照片,寄到外国进行宣传,並从国外募捐了大量钱和药品,支援前方将士,给抗日战争带来很大帮助。
  
  后来,何克在波士顿出版了《我看到了一个新中国》一书。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英勇抗战的光辉业绩。
  
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何克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高尚的英国青年。
  
  当时,日本鬼子的飞机经常到处轰炸,敌机飞走后大家都跑到现场去抢救受伤人员。有一次,何克和我们一起去寻找伤员时,发现我们的一位战友被炸死了。她是一位教师,从学校回家的路上被炸死的。何克见到她的遗体后,迅速脱下自己的外衣,把女教师包好,抱起她快步走向安全地带,並立即拿起铁锹有力地一锹一锹挖坑,带着悲愤和仇恨,亲手埋葬了这位女教师。我们伤心地在女教师墓前默默致哀。何克的感情完全倾注在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中,他跟随共产党抗日的信念更加坚定了。他不止一次地跟我说,中国共产党是有前途的,他会永远留在中国,直到和中国人民一起把伟大的抗日战争事业进行到底。
  
  有一次,何克外出采访。那时条件很艰苦,没有交通工具,日夜兼程,十分疲劳。正巧遇上一个推着独轮车的农民,就跟他商量,“能不能坐你的车,我付给你钱?”老乡满口答应,何克高兴地坐了上去。过了一会儿,发现推车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伧不忍心了,赶紧让推车人停下耒,对他说:“我现在不累了,咱俩换换吧,你坐车,我来推你。”回来后,何克把一路上的情况告诉我们,大家听了十分钦佩和高兴。
  
“四个孤儿”的再生父母
  
  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故事:何克是一个未婚的英国青年,但是却在中国当上了“四个孤儿”的养父。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战友聂长林是地下党员,因为暴露了身份,组织上调他去东北前线工作,家里留下了四个孩子和生病的妻子。而我己下定决心,很快就要去前方参加八路军。谁来照顾这几个孩子呢?我跟何克反复商量:聂长林走后不可能很快就回耒,孩子的母亲又有病,自顾不暇,根本不能照顾孩子们。怎么办呢?我知道何克是一个可靠的热心人,就试探着问他:“你能不能给他们一家子帮帮忙?”何克的心情沉重起来,他说:“带孩子这样的事我可从来没做过呀。”“那孩子们怎么办呢?”犹豫再三,他说:“没有别的办法……还是我来管吧。”就这样,何克接下了这个沉重的“包袱”。
  
  那时何克在学校工作很忙,接下这个任务后他把十来岁的老大、老二送到培黎工艺学校读书(注2),要把他俩和学校里100多个学生都培养成既学知识又能制造武器丶纺纱织布的劳动者。最困难的是只有3岁和不到2岁的纺幼小孩子,吃喝拉撒睡都要管起来。不久,孩子们的母亲病故了,何克就承担起四个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全部责任。
  
  何克在中国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对他们百般疼爱,成了孩子们真正的“父亲”。战时长期超负荷工作又加上缺乏营养,已使何克心力交瘁。孩子们逐渐长大成人但何克却越来越瘦了。
  
  1945年7月22日,何克不幸因患破伤风去世。
  
  后来培养孩子的重担又由艾黎继续挑了起来。现在这四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其中三人在北京和东北的研究院工作,一个在外支援兄弟国家。他们都已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如今,每提起往事他们都唏嘘不已,永远不会忘记何克对兄弟四人的养育之恩。
  
建立“何克图书馆”
  
  1985年7月22日,这是何克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甘肃省对外友协为了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在艾黎和他100多位学生的支持下,在山丹开办了“何克图书馆”。那一年我去了山丹,“艾老”耒了,马海德也来了。何克的战友、学生来了100多位。他们都对我很亲热,就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大家深深怀念何克,回想起何克老师在困难的日子里对学生们的教育、帮助,关怀备至,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学生们告诉我,当初何克的中国话讲得不好,后来却成了中国通。有空时,何克还教学生们唱许多抗日救亡歌曲,虽然大家的生活很艰苦,但是心情很愉快。
  
  学生们还告诉我,当时何克患了破伤风,因为缺少医药最后不幸去世了。我听后心中非常难受。
  
  何克,我的良师益友!你不远万里而来,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牺牲了自己。我不会忘记和你在一起的日子,不会忘记你的音容笑貌,不会忘记你的呵护和帮助。你热爱中国人民,你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屮!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何克殉职时是甘肃山丹县培黎学校教导主任,他去世后校长艾黎亲自给他立了碑。20世纪80年代初,何克陵园修葺一新。1988年艾黎逝世后,也安葬于此。陵园改称为“艾黎与何克陵园”,邓小平题字“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楚图南书名,邓小平题写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镶嵌在黑色大理石照壁上。中轴线前方竖一综合碑,长7米,高1.8米,大理石贴面,右侧镌刻着艾黎生平,左侧镌刻着何克生平。两位逝者的墓一南一北并置于一19×18米的对称多角的五级台阶的平台上,两墓之后为纪念碑,形似两手微屈相合呈梭形状,下面有一长方形基石,其正面下部做一圆龛,里凹,置省政府竖碑,碑文是“国际主义精神放光芒”。这些年山丹县的青年学生、驻军每年都来瞻仰。
  
  在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陵墓前,有许多人前来献花,前来真诚地表达自己无限的敬意!我在作者赵毅写的《国际友人的足迹》一文中,看到这样一个动人的描写:女医生把一株叫不上名字的花种在墓旁,用双手给花根雍上湿漉漉的泥土,又用脚踏实。我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花?”“九月菊,九月开花有根治百病、起死回生之功效,又名叫万寿菊。何克患破伤风时,这里没有九月菊,如果有它,可以治何克的病。”这种真诚地献花的感情,让我深深感动。
  
  甘肃省剧作家姚运焕同志带来了反映何克、艾黎为主角的电影文学剧本《塞草青青》,何克的外甥特地从英国赶来,扮演了“何克”。《塞草青青》这部电影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在群众中引起好评。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已高龄89岁了,难以远程去山丹。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帮助过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我们将把国际主义精神不断地发扬光大!
  
  安息吧,我尊敬的国际主义战友何克!(徐红整理。徐红系原市科协老干办负责人。)
  
  注1:工合,全称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是创始人之一。
  
  注2:培黎学校:是乔治•何克协助艾黎在双石铺办的学校,目的是为抗战和工合培养革命技术力量,后因日军西侵、国民党横加阻挠迫害,迁校到山丹。
  

老同志回忆录:偉大的国际主义战友何克1、

图为任立之和老干办的赵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