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视野、大的格局、大的智慧、大的战略——纵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发布时间:2016-06-20
张慎言编写
  
2015年12月30日
  
  观察国际国内形势,需要用大的视野、大的格局、大的智慧、大的战略,才能统揽全局,看清本质。
  
  先说大的视野。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反恐形势十分严峻,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世界经济增长减缓,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大国间的斗争越演越烈。但这些都不是当前国际局势的主流。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的期盼,违背了和平与发展,就是违背了世界人民的主流民意,就会被世界人民唾弃。
  
  再说大的格局。冷战后形成的美国一国独大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变。但美国已经江河日下,统治世界的野心越来越不从心了。美国的衰弱是大势所趋。
  
  学者给出的理由是:美国的衰落由其制度和政策的内在矛盾和缺陷所致,无论其当下经济增速多高,都不会改变衰落的大趋势。
  
  判断一个强国是否衰落,关键是看支撑其地位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否生变,而不是看一时经济表现。17世纪以来相继崛起过三个引领世界的强国,即率先走向海洋时代的荷兰、率先步入工业时代的英国和率先引领金融时代的美国。金融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金融资本取代工业资本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基于雄厚的金融实力加上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美国最终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
  
  但自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主导的金融时代出现严重危机。作为克服危机的重要手段,美国大力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强力推行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但这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深化了危机,推动美国走向衰落。其主要表现是:
  
  其一,经济实力衰落明显。美国经济总量已从战后初期占世界45%下降到现在不足四分之一,自1971年至今40多年来一直面临贸易逆差,逆差规模由最初仅十几亿美元剧增至现在数千亿美元。
  
  其二,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美国的产业结构严重扭曲,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依次为0.7%、16.8%和82.5%,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传统制造业高度萎缩,高科技产业独木难以成林,既无力扩大内需,也难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其三,债台高筑。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本应对经济落后或陷入经济危机的国家和地区加以援助,以维护世界经济平衡。但2014年底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达18万亿美元之巨,首次超过美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规模,负债率超过100%,美国自己已在寅吃卯粮,帮助别国发展更是力不从心。
  
  其四,经济稳定功能严重弱化。美国本应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但事实上它却是包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内的多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凭借世界储备货币地位而滥发美元的自私行为,更使美国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麻烦制造者,更别说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和稳定。
  
  可以说,美国强国地位赖以存在的金融时代因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而开启,随金融资本的高度膨胀和催生经济虚拟化而达到顶点,最后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国民经济失去财富创造能力和竞争力而走向衰落。
  
  美国衰落是金融时代即将终结的结果,这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再说大的智慧。在大的视野、大的格局下,如何应对?需要有大的智慧。党的十八大形成的新的领导集体,是一个具有大视野,大智慧的领导集体。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
  
  最后再说说大的战略。根据当前大的形势、大的格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大的智慧,在国际、国内两个战场,出台了一系列大的战略。
  
  在国际方面:
 
  12月6日,习近平结束非洲之行启程回国,其2015年出访外交正式收官。一年来,习近平8次出访,用了42天时间,足迹遍及四大洲14个国家,其中8个是习近平任内首次到访,参加了9次国际会议,把地球上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几乎都见了一遍。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这一年里如此努力如此拼搏,中国外交自然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回顾这一年,从亚投行正式成立、“习奥会”再次上演,到欧洲大国争做中国好伙伴、中国南海智慧出招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利益,中国外交积极进取、主动出击。干得漂亮!干成了5件令国人振奋、让世界瞩目的大事。
  
  第一、欧洲多国捧场,57国加盟,亚投行正式签约。前年10月,习近平在访问东南亚期间提出亚投行概念时,亚洲许多国家反响积极,但一些国家还在处于犹豫观望中。去年10月,《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签署,亚洲21国响应,但韩国、澳大利亚仍在观望。
  
  从酝酿到筹建,为了推动这个互惠双赢的中国方案取得更大规模、产生更大影响,中国领导人在出访他国中、在会见外国来宾中、在国际场合上,都致力于阐述一个信息:亚投行是开放的,欢迎所有有兴趣的国家积极参与,实现合作共赢。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形势出现重大转变。3月初当美国还自信满满地认为,它完全可以将亚投行扼杀于摇篮,但不想后院却起火了,英国突然宣布加入亚投行,从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一直观望的韩国、澳大利亚等,纷纷宣布加入亚投行,这犹如一记响亮耳光,既让美国外交大失颜面,更让美日抵制亚投行策略彻底破产。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外交赢得最漂亮的一个回合。
  
  英国不顾美国反对,公开宣布加入亚投行,成为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后,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一直观望的韩国、澳大利亚等,争先恐后加入亚投行。迅猛发展之势头,让世界为之惊呼。截至6月亚投行意向创始国正式签署协定时,亚投行的“朋友圈”壮大至57个国家。
  
  亚投行“朋友圈”快速扩容,抵制亚投行的策略彻底破产,成为2015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精彩亮相。有外媒甚至评论:“21世纪的权力正在向中国推移。”亚投行的横空出世,体现了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和接受度,一方面表明中国有能力向全球提供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新秩序构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第二、“习奥会”再次上演,拿下多个关键成果。在习近平今年的密集出访中,正式访美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9月,习近平对美国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动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亚投行、中国经济、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念等问题的关注,回应杂音、化解心结,有效地打消了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和疑虑。
  
  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加快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美国支持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推动在美国建立人民币交易机制……习近平访美期间,双方在多项重要议题上达成共识,并且通过习奥会晤,中美双方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再确认。
  
  此外,中美双方还在金融、军事、能源、商务、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中方列出的成果清单多达49项。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这是全球两个最有影响力的大国才有的合作框架。
  
  习近平访美,既稳定了中美关系,再次确定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议事框架,又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折射出中国在塑造中美关系上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积极地参与话语权构建。习近平访美举重若轻,在既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又让对方感到放心、构建双赢的“命运共同体”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
  
  第三、对欧外交结硕果,欧洲大国争做中国好伙伴。习近平上任以来,一直将对欧外交视为外交重点工作之一。今年以前,习近平已先后7次前往欧洲地区,创造了多个首次,包括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荷兰、8年来首次访问德国、27年来首次访问比利时。高频度密集出访,中国对欧外交在今年终于结出了惊羡世人的硕果。
  
  今年3月,英国带头、德法意紧随其后,欧洲多国加入亚投行,吹响了中欧关系升温的序曲。
  
  金秋十月,习近平对英国进行超级国事访问,英国以超高规格迎接习近平来访并宣布,要当中国“在西方的最好伙伴”。紧接着,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密集到访中国。德法大使在《人民日报》联合发文称德法是中国在欧盟的核心伙伴。
  
  一时间,中欧交往可谓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一个成语,意思山阴道上,美景太多,看不过来)。中欧关系飙升至历史新高度,欧洲大国争做中国好伙伴,成为今年中国外交的又一大亮点。
  
  如今,欧盟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洲大国争做中国好伙伴,一方面是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巨大“钱景”,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认可。
  
  第四、南海交锋,多方博弈,中国智慧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这一年来,南海风起云涌,交锋激烈。“南海问题”成为今年中国外交的高频词。中国领导人也利用出访等多个国际场合,阐释南海问题的中国立场,中国原则和中国方法,积极争取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习近平访美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对南沙部分驻守岛礁进行了相关建设和设施维护,不影响也不针对任何国家,不应过度解读。
  
  习近平访英前夕,再度接受外媒采访。他在谈到南海问题时说,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任何人要侵犯中国的主权和相关权益,中国人民都不会答应。中国在南海采取的有关行动,是维护自身领土主权的正当反应。
  
  2015年11月,习近平访问越南,强调中越双方应该以多种方式保持高层交往,共同管控好海上分歧。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
  
  同时,我国秉持“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态度,加紧强化我在南海主权。今年以来,我国在南沙群岛部分进驻岛礁上进行建设,包括机场、码头、通信、气象等在内的相关设施。5月在南沙群岛开建两座大型灯塔。6月结束对南沙部分驻守岛礁的陆域吹填。
  
  南海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南海战略一方面主动出击,稳扎稳打,切实谋求中国在南海的控制权,另一方面积极答疑释惑,分而化之,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争取国际上的理解分。有软有硬,坚定而灵活,可谓充满中国式智慧。
  
  第五、“一带一路”巧妙布局,中国理念惠及世界发展。回顾习近平2015年外交行程,布局“一带一路”可谓贯穿始终,几乎每次出访他国、出席国际场合都谈到了“一带一路”。次次谈次次有不同,平常言行间大国章法尽显。
  
  瞄准枢纽国家、关键项目发力。首访巴基斯坦,推动“一带一路”开局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出访白俄罗斯,打通“一带一路”欧洲通道;访问越南,推进“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对接。
  
  抓住重要国家、扩大“一带一路”范围。出席乌法峰会,敲定中俄蒙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访美强调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参与;访英表示中英“一带一路”合作大有可为,欢迎英国参与。
  
  利用国际场合介绍进展、“呼朋引伴”。出席印尼亚非领导人会议,为“一带一路”倡议争取更多支持,期间会见6国领导人五提“一带一路”;出席APEC会议,介绍“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进展及其为带来的新机遇。
  
  有点有线有面。在“一带一路”布局不断完善的同时,其建设也已取得积极实质性进展,今年前7个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总额接近6000亿美元。
  
  习近平今年出访足迹遍布亚、欧、非、北美四大洲,8次出访在多个层面齐头并进:既有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也有周边外交的精耕细作,更有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深化拓展,还有多边外交的积极运筹。而所到之处,都成为了中国宣讲“一带一路”的舞台。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稳定周边,沟通世界是习近平出访的战略意图之一,而“一带一路”正是中国经略周边惠及世界的一步好棋。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是中国为自身争取和平稳定发展环境和发展时间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不断寻求各国利益契合点与全球合作公约数,既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也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的一种积极尝试。
  
  这一年的外交,稳定了非洲50国和地区,他们铁心同中国友好;稳定了欧洲30国,都想从中国分得更大份额的蛋糕;稳定了东欧16国,提高了他们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性,連过去对我国最不友好的捷克,都对我展示了友好的态度;巴黎气象会议,又争取了更多的朋友。这样,就大减轻了美国战略东移对我国的压力。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环境。
  
  在国内方面:
  
  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谓全面,就是不让一个县、一个地区、不让一个人再贫困。使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如果达不到,国家财政解决。第二个一百年,到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建设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就是国民经济总量,要居于世界前列。
  
  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配套。特别是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我们的目标能够达到,由于有了积累起来的实力,又有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的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
  
  下面说说国际一位学权威对中国道路的评价。据2015年11月18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让我们把时光拨回2008年7月14日。“中国经济制度改革研讨会”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举行,举办者是一位98岁的老人,他叫科斯,是美国经济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老人家致辞说,中国过去三十年所发生的变革,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见过的奇迹。
  
  10多亿人口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迈上了小康和富裕之路,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奇迹。然而,中国以外的人们并不知道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多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想请中国朋友们到芝加哥来,讲讲你们的故事、你们的传奇、你们的经验,以及你们的未来。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非常认同科斯看待事物的视角:“中国做对了什么?”他相信“中国道路”不仅可以改变中国,也可以改变世界。我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体会把握《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把钥匙。
  
  中国道路是国家发展之路、民族振兴之路、人民幸福之路,之所以在三十多年的时间演绎出一个个传奇,是因它的创新性与开放性,它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而是“独创的”。它释放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盘活了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对接。它让人们看到希望,坚信梦想实现,他以巨大的成就把十三亿人团结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
  
  它的法宝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也就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六个坚持”发展原则的第一个原则,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变革。从冲破“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直到今天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国道路形成的能量与成效不仅体现在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的宏大事业中、征程上,更体现在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它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放心的食品,是住房、就业、上学、医疗、养老……
  
  我想也正基于此,中国的经验引来世界目光,G20期待中国声音。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讲话,“把脉”世界经济,用中国智慧为世界经济增加信心,为世界困局开出四剂“药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推动改革创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更为让人关注的是,此后,中国将正式接棒筹备明年秋季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峰会。首次主持这一“全球治理顶层设计”会议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中国时刻”。
  
  这样的结果或许正是七年前经济学家科斯老人的预料:中国道路不仅改变中国,也将改变世界。
  
  再说说国内的评论:2015年12月17日新华社发表了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述评: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即将过去的2015年,世界经济步履蹒跚,复苏势头弱于预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牢牢把握主动权,完成了今年主要目标任务。
  
  回首全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一系列新成绩、新亮点、新趋势,预示着中国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不仅使“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更为“十三五”时期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成绩:顺利完成主要目标任务
  
  刚刚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工业生产加快,投资呈现企稳迹象,消费继续稳健发力,居民消费价格回升,外贸尽管仍在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业内认为,这说明前期政策效果不断积聚,我国经济初现回暖迹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5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没有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方式和思路,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领先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这一发展速度尽管较几年前有所放缓,但是在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得来的,含金量更高。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稳定之锚”。
  
  与此同时,就业、物价及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走势正常:城镇新增就业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物价涨势温和,11月份CPI同比上涨1.5%,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速。
  
  “符合预期、符合规律、难能可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用三句话概括当前经济形势。他认为,随着政策效应陆续显现,后期经济可望稳中有升。
  
  更值得欣喜的是,尽管成长烦恼和转型阵痛交织,我国出台的政策既兼顾需求又兼顾供给,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以改革贯穿稳增长与调结构全过程,经济发展中亮点纷呈。
  
  ——服务业继续“领跑”。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自年初起一直运行在53%以上,表明非制造业保持了景气扩张态势,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
  
  ——消费稳健发力。其中,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步回升,已连续4个月加快,继续担当拉动经济增长的“头驾马车”。
  
  ——市场活力不断迸发。今年以来,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加快孕育成长。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使“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划上圆满句号,也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亮点:发展新图景徐徐展现
  
  江南水乡乌镇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在此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刷了屏。
  
  2015年,中国大地创新潮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逐渐形成,“互联网+”日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这一年,中国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为创新创业和新经济形态培育土壤。
  
  英国《金融时报》著文称,目前与中国旧经济相关的股票价格与2013年初比几乎没有变化,而新经济相关的股票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对于中国内地A股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这些趋势的任何延续都将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依法行政……这些无疑是2015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临近年终,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与全国所有省级政府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纵向贯通。而早在今年6月,这一平台已实现横向联通,涉及投资项目审批的16个中央部门可以在平台上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并进行全程监察。
  
  “行政机关的投资审批行为晒在了阳光下,将大大提高投资审批时效、简化审批程序,释放改革红利。”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说。
  
  从简政放权到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鼓励创新创业到为企业减税降费,推进国企、价格等各领域改革……这一年,多个关键领域不断发力,经济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为中国经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打造新动力。
  
  这一年,雾霾、水污染等仍然是老百姓心中的痛点。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中国打响了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攻坚战。
  
  年初,“史上最严环保法”正式施行;4月,有“水十条”之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越来越严密。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并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是对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路径认识上的新突破,具有革命性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新趋势: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这是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的一年——
  
  在今年“双十一”电商促销中,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总成交额达到创纪录的912亿元,京东下单量超过3200万单,苏宁易购订单量实现358%的高增长……
  
  购物狂欢带来的亮丽成绩既是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写照,也印证了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比近六成,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4.7%。
  
  消费总量增加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成为热词;个性化、差异化特征更加突出;从物质型向服务型消费、由传统型向新型消费升级成为消费发展新趋势。
  
  消费的不断升级带动了国内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当前服务业已占GDP的“半壁江山”。“我国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趋势更明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服务业将成为引领“十三五”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这是经济增长空间不断拓展的一年——
  
  “一带一路”让中国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周边地区的广阔市场呼之欲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长江经济带横亘东中西,构成中国经济的脊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认为,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的合纵连横,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城市群,实现了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
  
  与此同时,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新常态下破解发展新难题的必然选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将正式开业;丝路基金签下“首单”;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中国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形成了一个双向反馈的过程。”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中国将在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塑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这是创业创新活力迸发的一年——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注册资本20.7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8%、40.9%,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16万户。
  
  对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出感叹,中国新兴的创业创新企业将成为中国繁荣的发动机。
  
  专家表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实现“十三五”规划建议设定的目标,未来改革的核心应是在供给侧入手推动新一轮制度变革,这无疑将助力创业创新,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展望未来,动力和潜力十足的中国经济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