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故事•她力量 我和“三胞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3-12

微信图片_20180313152753

微信图片_20180313152759

微信图片_20180313152810

微信图片_20180313152814

大家好!我是张利芬,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航天产品部。说起与航天的结缘,可以追溯到我的学生时代。记得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30分,神舟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举世瞩目。那时,就萌生了一个航天梦。

幸运的是,毕业后,我成为32所航天产品部的一员,从事运载火箭、卫星有效载荷嵌入式高可靠计算机的研制工作。梦想之旅从此启航。

更幸运的是,第一次执行长二丁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恰逢长二F运载火箭执行任务——执行发射神舟五号任务。亲身经历了与一群德高望重、能得一见的航天老专家、将军、司令一起,慢慢地跟着长二F运载火箭,从921厂房,垂直转运到发射塔架的过程;亲眼见证了杨利伟出征的欢送场面;现场观看了长二F运载火箭的点火发射。震撼,那种直击灵魂的震撼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自豪,作为一名航天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暗下决心,我也要努力,什么时候我也能进行开创性的设计,开创属于我的未来。

十七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当长二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回沪后,我正跃跃欲试时,正好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够负责冗余箭载计算机的研制。当领导还在担心,我能否接下这个难题时,我却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口答应了。

有的朋友可能还不清楚,箭载计算机是干什么的。这张图是长二F运载火箭发射天宫二号的全过程运行轨迹示意图,从这张图上可以归纳出箭载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就是控制运载火箭的飞行轨迹和姿态,并发出各级关机、分离指令。可以这么说,箭载计算机是运载火箭的“大脑”,它的成败决定了运载火箭的成败,所以其可靠度要求极高。而冗余箭载计算机的研制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率。

但冗余箭载计算机的研发在32所是第一次,第一次在冗余容错领域的涉足,没有先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从零开始。可想而知,困难有多大,但我们干劲十足,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埋头苦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记得有一个低温-40℃上电不正常的问题,需要在低温环境下排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裹着军大衣,从-40℃低温箱走出,四肢僵硬,眉毛还结着霜的情形。这样的排故场面持续了一个多月。


就这样,在团队的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下,短短不到2年时间,原理样机诞生了;半年后,初样机诞生了;十天后,2006年3月,我的“女儿”出生了。因为冗余箭载计算机是三冗余架构,所以同事们戏称这是我的“三胞胎”。


2010年8月10日,冗余箭载计算机在酒泉完成了首飞试验,将天绘一号01星送入预定轨道,入轨精度也是航天八院当时最好的一次。

虽然首飞取得了巨大成功,箭载计算机的老练时间超过了500天,大大小小各种系统试验超百次。但是我的三胞胎们还是让我充分体会到了“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的真谛。

2012年4月27日,长二丁遥十七火箭第三次总检时,我作为箭载计算机二岗在发控大厅保驾,一岗是解放军。突然,平静的发控大厅异常地骚动起来。我一看,心跳不由加快,冒出一身冷汗。箭载计算机的遥测功能虚拟指示灯一直保持熄灭的状态,没有正常闪烁。对原始数据分析后发现,遥测数据发生了错位,中间多了13位。


为了不影响发射流程,我们连夜排故。记得排故最后一天早晨7点左右,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刚刚走出921厂房,就是这幢蓝白相间的大楼,就接到我老公的电话,他很得意的对我说他今天起得很早,5点多就起来了。我很兴奋的对他说:“我们刚刚结束战斗!”

2012年5月6日15点10分,长二丁遥十七火箭点火升空,将天绘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遥测数据都正常。整个基地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我的心也稍微的放了放,但还是有一个疑惑堵在心中。

在回沪的火车上,我一路思考着这个问题。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紧张的气氛,我的思绪好像也活跃了起来。导致错位的13位真的是因为干扰,还是其它原因,使箭载计算机只发送了13位。忽然而至的灵感让我立马来了精神,第一时间与车上的同事讨论起来。一番讨论后,大家都觉得真正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家都很兴奋,我心中的郁闷也一扫而光。


之后,我的“三胞胎”们,表现非常出色。至今为此,已参与了30多次发射任务,参与了暗物质卫星“悟空”、量子卫星“墨子”、X射线卫星“慧眼”等卫星的发射。


我的“三胞胎”们也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2016年度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是这两个奖项的第一完成人。但是成绩属于过去,一切又从头开始。


经历了这么多后,我对天宫一号总指挥说过的一句话深有同感,“成功就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就是差一点点成功”。也深刻的领悟到什么叫“如履薄冰”,什么叫“夜以继日”,为何要“严慎细实”,为何要“彻底归零”。虽然航天任务如走钢丝,目前中国航天还没有完全走出低谷,但这都是浮云,航天事业的这份荣誉感、神圣感,让我有永不熄灭的热情。当暮年仰望星空,我希望可以问心无愧的大声说“我已使出洪荒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