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月度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8-03-29

20328_p68_b

张艳丽工作照。(21所供图)


8岁接手月球车元器件设计任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1研究所电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张艳丽已参与为嫦娥三号、火星探测器、空间站等6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设计配套电机


张艳丽来了———只要听到这句话,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简称“21所”)电机生产车间的工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精神一振,随后调整坐姿、挺直腰背、放慢呼吸,工作得更加仔细。“工人们都怕我。”对于这一点,21所电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张艳丽也心知肚明。


这个外表文静、说话轻柔的女孩,怎么就成了工人们口中最怕的人呢? 这还要从她为“嫦娥三号”、火星探测器、“天宫”空间实验室等6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设计配套电机说起。


比航天标准更严格的,是“张艳丽标准”


“这批电机,报废。”张艳丽指着一批工人们辛苦缠绕好的电机说,就在刚才,这批电机已经通过全部仪器设备审核,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要求。


“这些线圈没有按规定缠绕,偷懒了。”张艳丽说。按照设计,这个电机的每一根铜线都应该由底部的小孔缠绕到定子上,但工人一般先在转子上缠绕几圈,再从底部穿过,这样缠绕一个电机的时候能比完全合规操作省力不少,而且仪器设备也检测不出来,所以工人们已经习惯用这种方法缠绕。


但张艳丽知道,这批电机要用于“嫦娥三号”探测器,也就是要在月球上经历昼夜300℃温差,“一丝”在地球上检测不出来的误差,很可能在太空极端环境下被放大而造成设备停摆,这份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张艳丽这样要求工人,也这样要求自己。一个拇指般大小的电机,光数据档案袋就有六七个,每个大约有30厘米厚,小到用了什么牌子的胶水、大到每一个零部件的参数都记录在案。有时候正写着数据报告,手边的电话又响起来了———“张艳丽,车间有情况,来一趟!”


这时她就会放下数据档案,匆忙跑到生产车间。在项目攻坚阶段,一天跑几次车间是常有的事,这时工人们又紧张起来,张艳丽又来了。


用“养孩子”的态度培育电机产品


2013年12月,当看到“嫦娥三号”航天器稳稳落在月球表面,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的那一刻,和许多航天人一样,张艳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不从事这份职业的人无法理解你设计的产品最终被用上时那种感觉,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她说。


张艳丽主要从事的是旋转变压器的研发设计,在月球车、空间站、雷达等航天设备上,都需要一种测量角度的元器件。太阳翼翻板是月球车能量的来源,它打开的角度需要实时根据月球车的行进位置而调整,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吸收太阳能,这就需要一个测量元件来测量角度。同理,车轮、相机也需要角度反馈。


凡是航天产品,设计时都讲究轻巧二字,这是因为每重一克,发射上天的燃料就要多用一分。在此之前,我国这个规格的电机从来没有经受过高低温如此悬殊的恶劣环境,这意味设计师需要从无到有,设计一个能够经受超大幅度温度变化的微小电机。


21所电机事业部副主任兼生产车间主任王健最懂产品从无到有的艰辛,因为没有参照物,每一个步骤中线圈的松紧程度、用多少力、以怎样的角度都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仅一道工序就要摸索两到三周,做出一个成熟的产品,有几十乃至上百道这样的工序。


“在切割车间,大家满脸都是油污,手上被线切割钼丝割出一道道血口,但是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回想起与团队一起奋斗的经历,张艳丽笑着说。


“我很幸运地赶上了好时代”


张艳丽总说自己是幸运的,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专业毕业后,入行才三年的她就接到了为月球车设计电机的任务,那时的她才28岁,这是每一个从事这份事业的人都梦寐以求的工作,因为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的好时代,她才幸运地得到了施展自己所学的机会。


拿到这份沉甸甸的项目后,张艳丽也曾惶恐,她拜访了所里的老同志,他们有点羡慕又认真地对她说:“认真做,当你老了回想起来,曾经为国家的伟大工程出了一份力,你会非常自豪的。”


如今,她已经许多次感受到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当她三岁的儿子从电视上看到月球车时,张艳丽幸福地对他说:“上面有妈妈设计的产品。”


这不仅是张艳丽一个人的幸运,她所在的21所电机事业部专攻高精尖的特种订制电机,凡是外面做不出来的型号,到这里总能给出满意的答复,奋斗在这支队伍中的成员平均年龄才30多岁,却有不少人已经参加过几十个国家重点项目。


“嫦娥四号”降落月球背面、“嫦娥五号”采样后返回地球、2020年探测火星……中国的航天梦不止,张艳丽的奋斗也不会停歇。她用“不服输”的劲儿,默默地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