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生13位诺奖得主的实验室是怎样运作的?

发布时间:2018-04-11

        若按照诺奖得主数量来衡量,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研究中心之一。自其1947年创建以来,已有13位长驻科学家共同分享了九个诺贝尔奖,该实验室也被称为“诺贝尔奖工厂”。
  
  诺贝尔科学奖代表着人类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璀璨皇冠,研究的每一个颠覆性技术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1947年成立的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迄今为止已经诞生了13位诺奖得主。分子生物实验室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有诸多重大突破,从而使英国位居行业研究和创新的前列。是怎样的机制让它催生了如此多的诺奖得主?
  
  在中国寻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科技发展与创新成为助推的源动力,我们特意邀请到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拉马克里希南(Venki  Ramakrishnan)讲述其所在的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历史、发展和运行机制,并与之进行深度交流。

 

041117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长Venki  Ramakrishnan


  作为一名结构生物学家,文卡·拉马克里希南(Venki  Ramakrishnan)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从事与核糖体(the ribosom)有关的研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核糖体如何转译遗传信息制造蛋白质,以及抗生素在该过程中的作用。
  
  2009年,这项工作使拉马克里希南与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Arthur Steitz)、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Ada E. Yonath)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这并非孤例。若按照诺奖得主数量来衡量,其所在的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研究中心之一。自其1947年创建以来,已有13位长驻科学家共同分享了九个诺贝尔奖,该实验室也被称为“诺贝尔奖工厂”。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也曾经在此工作过。
  
  分子生物实验室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有诸多重大突破,从而使英国位居行业研究和创新的前列。
  
  201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曾亲自为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全新实验大楼揭幕。Ramakrishnan分享了该实验室英才培育的成功经验。他谈到,“剑桥的分子生物实验室之所以成功,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竭力寻找最聪明的人
  
  要想办一个成功的研究中心,一个方法是购买“帝国匠人”——在其他地方经营大型研究团队的知名科学家。但在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大多数雇员都是很有前途的年轻研究员。
  
  “我们根本不在意他们是否发了一篇惹人注目的论文,” 拉马克里希南说,“ 我们极少以作品发表量来衡量,而更愿意用我们自己的标准,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他们要对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有长期的兴趣。”
  
  这里,并不在意论文数量、是否已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而是根据其对科学才能的洞察力、对科学研究的深刻理解来选拔人才,看重有长期深远或重大意义课题的研究人员。
  
  国籍、性格及个人研究风格更不会成为影响因素。它既有赫胥黎这样的科学世家后代,也有佩鲁兹、克鲁格和布勒纳那样的流亡穷犹太人,还有华生那样的急性美国人以及米尔斯坦那样的避难者。

041118

Life at the LMB /图片来源: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它兼容并蓄,广纳各地人才,重用真才实学者。到今天,这个实验室有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在这里,可以几乎没有压力地放手去做。这里还鼓励小规模的研究团队,因为人员的精简,能够保证研究方向的一致性,讨论的充分性。
  
  极强的团队意识
  
  “在这里,如果某个人做得出色,其他人也不会眼红。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拉马克里希南说。
  
  科学家不分年资互相激励、互相支持,不抢其他人的发现,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实验室曾经出现过四位师生在诺贝尔领奖台同台的场景。1953年克里克和华生通过研究DNA结构获得了诺奖,但作为老师的佩鲁兹和肯得鲁并没有感到丝毫嫉妒,而是在自己的研究上更加努力,1959年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也获得了突破。从而在1962年四个人在斯德哥尔摩同台。

041119

1962年佩鲁兹与夫人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共舞


  每个人的研究都可能遇到进展缓慢的阶段,但如果有同事用自己的声望力挺,那么研究氛围就会宽松很多,而且在研究方向上,也会相互支持和建议。这样的良好风气与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取得卓越成就不无关系。
  
  独特的资助模式
  
  从20世纪40年代起,其研究经费就从不需要研究人员发愁,主要由实验室主任申请经费,甚至许多研究员从没写过经费申请。也正是前面提到的团队意识,让大家一致认为每个研究者的成功都会对实验室的资助前景有贡献,无形中,这也鼓励了合作。
  
  它所获得的稳定的核心资助,由所有研究小组共享,每五年评审一次。每个部门都会获得一定份额的空间和预算,并由他们自行分配。小组领导者会获得两个博士后研究者或技术员名额,平均下来每个小组还有两名博士生名额。许多小组领导者也有外部经费,这使他们能雇用更多的人,但他们在申请前必须获得许可,以确保有足够空间来扩张。
  
  轻松的茶歇文化
  
  这里鼓励向任何人寻求帮助,并且也有意地创造这种环境。在这里有茶歇文化,资深研究者与一年级研究生都共用一个茶歇间,大家随意坐在一块。
  
  资深研究者没有私人助理或者秘书来筛选来访者的传统,但是按照一般传统,要见到这些人往往要通过秘书预约,推开两道门,这对于拜访者无疑会形成压力。
  
  对学生来说,向一个并非导师的资深研究员提问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是这里鼓励的协作文化。

041120

分享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