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技物所副所长舒嵘助力“墨子号”上天 从小受家庭教育熏陶长大为国家科技效力

发布时间:2018-08-09

2018080901-01

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其中,上海智慧贡献良多。比如,前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上面搭载的一半有效载荷就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技物所)研发。回忆当时的场景,上海技物所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时任量子卫星副总师、有效载荷总体主任设计师舒嵘依然激动不已,“当时几乎是带着‘送女儿出嫁’的心情,目送‘墨子号’升空。”

父母不干涉儿子选择

不过,在不到10岁的女儿眼里,爸爸却是个“出差的”——平均下来,舒嵘每周出差一次。虽然聚少离多,舒嵘与女儿一直遵守几个约定:找准定位;事无大小都尽力而为;学而思、思而行、行必果;每天早晨制定当天计划,每晚总结当天得失。“这些都是父母对我的要求,应该算是家风。”舒嵘说。

舒嵘自言比较“幸运”,以本科学历进入上海技物所后不久即挑起科研课题担子,刚过33岁就被评为研究员。成绩的背后,除了自我定位比较准确外,也与他从小受到的家庭熏陶有关。

舒嵘的父母都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理工科专业,退休前都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舒嵘被寄养在外婆家,直到小学二年级才回到上海,住进上海光机所集体宿舍。这段集体宿舍生活,算是对他的一次科学启蒙。“我小时候的玩具都是实验室里的螺丝、螺母。”舒嵘回忆道。与这一段经历有关,舒嵘读大学时选择了机电一体化专业。

都是科技工作者的父母,却从不在学业和科研方面干涉舒嵘。1992年,舒嵘大学毕业时,出国深造成为不少毕业生的首选。不过,舒嵘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并未想好为什么出国。毫不意外,他留在国内发展的想法得到父母的支持。

从小就善于找准自我定位的他还发现,相较于基础理论研究,自己更适合做一名工程技术专家。因此,他选择了在工程技术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的上海技物所。

在工作与家庭中找平衡

刚进技物所时,舒嵘被分到了第二研究室。当时,他们承接了机载激光三维成像仪、机载推帚式高光谱成像仪等研制任务。

没有出国留学的舒嵘,在2000年前后曾到访过欧洲以及美国。舒嵘父亲至今仍记得他回国时说的那句话:“只要西方国家能够做到,中国也能做到,而且不比别人做得差。”

舒嵘没有食言。当年,嫦娥一号卫星激光高度计刚刚立项。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的上海技物所一直在寻找可适应太空环境的高性能激光器。“其实完全可以向国外订货,舒嵘却想到与我的工作单位合作研发。”舒嵘父亲回忆。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舒嵘行动起来,促成“空间激光主动探测技术研究集体”的形成。最后,不仅省下数百万美元外汇,还成长起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团队。

“白天是科研管理者,晚上是科研工作者”,这是舒嵘对当前工作状态的定位。而舒嵘需要平衡的不仅是行政与科研间的关系,还有忙碌的工作与家庭陪伴间的取舍。

采访一结束,舒嵘就要赶往虹桥机场乘坐飞机去北京出差。但女儿并没有怪“以出差为‘业’”的爸爸。临出门前,女儿跑过来送行,“一路顺风,故事书我已经夹好书签,等你回来继续给我讲故事。”女儿回头看着家里的客人,继续说:“只要爸爸在家,他都会给我讲睡前故事,我的同学也特别羡慕我有一个‘爱因斯坦’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