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拧螺丝钉”的一线工人,为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太空之吻”立下赫赫功劳

发布时间:2019-01-09

d429b9bb-d2ec-41e9-b295-ae5b6e1a0bcc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的特级技师王曙群,是一位“拧螺丝钉”30年的一线工人。他带领团队在航天器对接机构研发中,创新发明多项技术专利,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上海今年唯一的工人获奖者。

36岁成为最年轻特级技师

今年49岁的王曙群,曾经创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最年轻特级技师的纪录。一般而言,从技校毕业后,就算一步不落,最快也要工作20年才能评特级技师。1996年,当时工作才7年的王曙群,由于技能突出,在上海市和厂里的技术比武中均获得第二名,从而被厂里的高级工培训班破格录取,这原本是在生产一线满10年的工人才有的机会。之后,他一路向前“冲”,在36岁那年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最年轻的特级技师。

正是在高级工培训中,王曙群赶上了航天器对接机构的产品研制,从此,他和对接结构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练就了一手绝活。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载着由王曙群带领的团队亲手装调的对接机构,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表演,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用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上再确切不过。如果在地上有一点误差,到了天上就可能相差好几百公里。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对接机构的研制难度可想而知。就算两个航天器以每秒0.2米的速度相向而行,对接瞬间的撞机速度依然很大,且两个飞行器一般都有8吨或以上的重量,只能柔性对接,而不能硬对接;太空环境从七八十度到零下几十度,对接机构里的金属既要抵御高温,还要耐得住寒冷……

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的展示厅里有一台对接机构样机,参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锁钩旁的撞击凹痕,这些凹痕真实记录了王曙群团队坚持不懈的一次次努力。对于交会对接任务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这12把锁钩,每把锁钩可产生3吨的力,从而将目标飞行器抓住并锁定。对接时各舱室之间需要“天衣无缝”,分离时又必须保持平稳,否则可能会撞到太阳能帆板,对飞行轨道产生影响。因此,这12把锁钩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但在试验中,12把锁钩总是难以做到同步分离,而且偏差毫无规律可寻。数万个零部件,上万米导线,要在150多万个数据中找到问题,谈何容易。为了早日攻克这一难题,王曙群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通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王曙群终于发现在大载荷下钢索会变长,张力会下降,这好比一根橡皮筋,拉得时间长了,就缩不回去了,从而解决了困扰团队近两年的一道难题。

经常连续37个小时不合眼

“我算是干一行爱一行吧!”王曙群坦言,自己中学时成绩不算突出,但动手能力比较强,参加工作后更是喜欢上了这个岗位。

刚开始总装一次对接机构需要3个多月,王曙群带领团队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做出了容纳误差的模具,优化了工艺路径,使得总装周期一下缩短至40天。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丝杠安装座的三维尺寸装调定位工装,该团队通过把一些重复性工作标准化,装调过程从过去的三周缩短到了一周,效率大大提高。

航天器的管路密封如同血管对人体的重要性,直接影响航天产品的生命力。据统计,国内外航天产品失败因素涉及到密封性能与多余物控制的原因超过30%。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正是因密封失效泄漏,发射时机毁人亡。王曙群带领团队创新了交变磁场方向垂直于导管的加热感应线圈,改变了焊接方式,使检漏管路钎焊装备的合格率由20%提升至99%。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评价这一创新技术在密封系统制造领域具有较为实用的推广价值。

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其中31套单机需经过热循环试验,每次都需要37个小时的连续试验。早些年,王曙群和团队成员在试验中经常连续37个小时不合眼,困了,就用冷水擦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

天宫一号发射前,在对接机构最后一项热真空试验时,意外发生了无法解锁的问题。如果不尽快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天宫的发射计划。技术人员经过分析后,一时无法判断问题究竟出在哪。最熟悉对接机构的王曙群被请到了现场,他沉着冷静地地列出了所有故障可能性,很快将问题定位在锁驱动中的一根传动轴上,由于负荷太大,该轴已经断裂。在改变了材料和加工方式后,故障得以迅速排除,天宫一号如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曾经评价对接机构团队“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

“就像孩子高考时等在考场外”

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即将上演“太空之吻”的一刻,王曙群心里有些紧张,“就像孩子高考时等在考场外。”成功对接之后,妻子第一时间给他发来了短信:“这下你可以安心地睡一觉了。”在攻坚阶段的最后三四年,家就成了一个睡觉的地方。多年来,王曙群没有时间管孩子,也没有时间和家人去旅行,但他为了对接机构殚精竭虑夜不能寐,家人最清楚不过。

至今,这个团队所提供的对接机构参与了“神舟”“天宫”“天舟”的7次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13次对接试验任务。以王曙群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近3年累计培养了42名高级工、17名技师,工作室目前累计授权专利25项,其中王曙群个人授权专利5项。王曙群担任组长的对接机构总装组,2013年技师比例仅为33%,到2018年底技师比例已达到80%。

“只要在厂里,我都会下车间工作,这样才感觉踏实。”从1989年进厂成为一名一线工人,王曙群至今不改工人本色。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是王曙群的座右铭。他说,要甘愿默默无闻,把平凡工作做实做细,要有一股执着精神,否则难以实现人生价值。与此同时,他希望中国的航天事业能在太空走得更远,他们的对接机构能够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