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在上海-自称“北方人”,吐槽上海没暖气,这位俄罗斯专家却甘愿留沪工作

发布时间:2019-01-25

5c18ed77-84ba-4b8a-9a09-a63a76dae8e5

“我是一个在上海的‘北方人’。”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上海海隆石油化工研究所工作的季莫宁幽默道。和在上海定居的北方人一样,季莫宁最想吐槽的是没有暖气的冬天。不过,他的家乡却比北方“更北方”。从俄罗斯莫斯科来到上海工作9年,季莫宁在上海出生的小儿子也已经6岁了。“上海的工作对我来说十分有吸引力,我希望能在这里长期工作下去。”季莫宁说。

【职业生涯大部分在中国度过】

进行石油管材方面的研究20多年,季莫宁的职业生涯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度过的。2006年,季莫宁接受了原中石油集团管材研究所的工作,开始常驻西安。9年前,他决定搬来上海,在上海海隆石油化工研究所工作。

“在上海,我看到了很多新鲜、有趣的项目。这些研究内容是最吸引我的。”目前,季莫宁正在进行管道防腐蚀涂料的研究。在他看来,这项工作就是在无数可能性中,找到最佳的排列组合方式,使用最适合的材料和固化剂来制作石油、天然气的运输管道和防腐蚀涂料。

事实上,无论何种类型的管道,在地底的高温、化学气体和液体的影响下,均会发生管道腐蚀问题。管道腐蚀穿孔,造成原油泄漏、环境污染、天然气爆炸等情况并不少见,每年造成的损失可达上亿元甚至更多。

近年来,石油开采的难度加大,也对石油运输管道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开采石油时,井口只有1000米深,温度只有60度左右。现在的井口深度都在5000米以上,温度在100度以上。”季莫宁说。多年来,他和团队一直在潜心开发固化温度更低、更环保的管道涂层材料。在此过程中,研究所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支持和自由。

【“北方人”在上海】

上海的生活对于季莫宁一家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这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莫斯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们还是感受到了不少“南北差异”。

季莫宁还记得,2006年第一次来上海出差时,和他一起来的西安同事竟然一句上海话都听不懂。他们怎么也想不到,“阿拉”竟然是“我们”的意思。“我觉得太新奇了。俄罗斯也有地方方言,但是并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在上海生活9年,自诩为“北方人”的季莫宁却还没有适应没有暖气的冬天。难道莫斯科也有暖气?“当然有,我们在家里都习惯穿短袖。”季莫宁说。在饮食习惯上,他也是一个标准的“北方人”。直到现在,他还对北方的羊肉串和牛肉面念念不忘。

不过,在上海的生活也已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这些年来,除了学会一口流利的中文,季莫宁还学会了上海人特有的精打细算。每年春节,季莫宁都会和家人一起回到莫斯科,在家乡过一个团圆年。不过,现在他学“聪明”了,在夏天就提前给妻子和孩子买好春节回家的机票。“如果快到过年才买机票,价格会翻个好几倍。我发现春节前一张国内航班的机票,都比我们一家人来回莫斯科的机票还要贵。”季莫宁说。

【让上海变得更具吸引力】

虽然许多“细节”还需适应,但上海对季莫宁一家子来说,是一个十分宜居的城市。6年前,季莫宁最小的孩子也在上海出生,现在正在学习中文,“再过半年,儿子的中文可能就说得比我好了。”季莫宁说。在他看来,他在上海无需担心孩子们的教育质量,上海丰富的博物馆、公园、动物园等,也能够给他们一个多彩的课余生活。

对于外国专家来说,在上海工作也变得更有吸引力。季莫宁还记得,几年前他办理留沪工作相关手续,需要从宝山的家中赶到市中心。现在,很多申报材料在网上就能操作。自2016年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试点实施以来,办理工作许可证的材料也变得更简便,“这对我们来说方便多了。”

不久前市科委举办的在沪高层次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季莫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他看来,上海目前缺少一个协调和沟通的机构,来帮助学术界和生产企业进行对接。“我们研发的防腐蚀涂料,其实可以用于很多方面。比如,电厂的热交换器就需要这项技术,但是我们却没有渠道了解到他们的需求,更没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合作了。”

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部门也可拓展更多渠道。季莫宁认为,在财政科技项目方面,申报信息应该增添英语版本。政府部门可以允许、引导外籍专家在境外承担上海项目,然后将其中的佼佼者引进到上海。高校也可以拓展多语种的线上课程,通过线上考核等方式,找到更多国际上的优秀青年学者。同时,这些渠道也能让国外的学者了解上海,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