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长三角建个“人才库”

发布时间:2019-03-18

在日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上海正会同苏浙两省抓紧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

这一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关注者不仅赞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拥有更高级别的新引擎,也发现,这一配合国家战略出台的重大举措,将给所有“长三角人”以及有志于在长三角发展事业的人,带来新的机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姚凯教授研究“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及中国对策”多年。在他的眼中,人才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而要想为长三角凝聚更多人才、实现人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长三角还大有可为。

人才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

解放周一:您曾说,国家一直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也应该优先考虑人才一体化问题。众所周知,人才是个开放的系统,该如何理解“人才一体化”这个概念呢?

姚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些年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对重大科研成果的研发。但实际上,重大科研成果的研发创新是一个需要时间去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重大成果”,不能只依靠一两个团队的力量、一两个城市的资源与力量,很大程度上需要集聚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力量与资源。需要城市群依据比较优势,共同探索创新之路,从而推动整个区域内的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

而无论是科技突破还是研发创新,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资本,需要在区域内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提升资源开发的效率与效果,服务区域整体科技创新的规划。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才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

解放周一:在您看来,长三角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现状如何?如果要实现您所说的“人才一体化”,主要的困难有哪些?

姚凯: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仅站在上海的角度去看,随着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杭州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上海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压力。特别是随着近期全国范围内人才争夺战的打响,上海还面临着长三角兄弟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人才竞争的压力。与此同时,在与上海接壤的周边城市,同样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上海若想对其发挥辐射作用,不再能够仅仅依赖简单的产业转移,更需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再整合。

而站在更大的地理视野去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目前遇到的首当其冲的困难,是长三角人才流动的非均衡性。虽然,从整体上来看,长三角地区无论在国际及港澳台人才方面,还是在国内高层次人才方面,都呈现出“净流入”状态。但由于长三角地区不同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产业结构、事业机会、生活环境、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长三角地区目前只有上海、杭州和苏州为“人才净流入城市”。其中,杭州的数字化人才集聚效应突出。而南京、合肥和无锡等多数城市仍处在“人才净流出”状态。

另一大困难在于,长三角地区目前缺乏统一的人才战略和人才规划,且尚未建立起统一、有序的一体化人才市场。

此前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就产业布局、交通连通、营商环境、自贸区联动、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构思,但尚未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人才战略和人才规划进行统一协调和对接。

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就会导致各地在既有惯性下,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人才工作导向和人才政策方面各行其是。近年来,各地愈演愈烈的以拼资金、拼“帽子”为主要特点的“人才争夺大战”本质上是一种无序的人才竞争,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并不匹配。

由于缺乏一个统一、有序的一体化人才市场,市场标准、市场组织、户籍管理、档案管理、人才评价、薪酬待遇、医保异地使用、人才信息系统等方面无法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充分对接。而这一点,其实是长三角不同城市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真正流得起来、流得越来越畅快的基础。应发挥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引领作用

解放周一:对于加快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您有何建议?

姚凯:结合过往的经验基础,比对国内外经验,我想,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要: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宏观视野下,编制三年或五年的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规划。编制规划的好处在于,可以在充分考虑长三角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于长三角各省市特色及其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上的分工,科学预测各地人才的供需状况。摸准了供需,就能够为下一步的长三角区域人才导流和优化配置创造条件。此外,在编制人才规划时,还可以将长三角人才规划放到全国和全球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加以考量。

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进一步完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具体来说,就是逐步统一长三角地区人才市场在准入标准、设立程序、营运规则等方面的规定,协调和贯通长三角各地的户籍管理、档案管理、人才评价、薪酬待遇、医保异地使用、人才信息系统,建立一体化的人才流动政策、人才培训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搭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人才交流互动平台,促进人才的自主、自由流动。

建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议事和行动组织。长三角人才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执行。要打破各地之间的行政壁垒和本位主义,恐怕还是要借助建立长三角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实现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议事和日常管理功能,为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提供组织支撑。

完善人才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进入新时代,政府对人才资源配置的管理应该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政府的人才管理重心,也需逐步转移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推动各种机制的建立上来,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势必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对现行的人才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梳理,提高其适用性。

正如长三角一体化中上海的站位和扎实努力非常重要,在长三角人才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也需充分发挥上海的引领作用。尤其,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人才枢纽”,应该全面发挥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人才辐射的重要作用。

解放周一:上海如何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人才辐射”?

姚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环境与发展生态的竞争。上海目前已经具有集聚人才的生态优势。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自由贸易主要的港口城市,上海融合了中西结合的海派文化。近年来,随着上海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越来越成为海内外人才的主要集聚地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上海人才政策、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商业水平等不断完善,海内外人才在上海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适应。总之,上海已经为人才的集聚打造了一个较好的生态系统。这时,上海可以进一步发挥的“人才生态辐射力”,就可以包括生活环境辐射和营商环境辐射两大方面。

生活环境上,随着上海不断改善城市健康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扩大国际教育资源供给,交通效率不断提高,不仅为本地人才集聚提供生活工作的基本所需,也为周边城市人才共享上海的生活设施创造了条件。

营商环境上,上海正在更多地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努力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观念与体制障碍。这对周边城市也是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未来,上海如果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产业、企业,在综合借鉴国内外优秀引才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并实践各种不同的人才辐射模式,相信可以为长三角引才、聚才提供更多思路。

大数据为人才需求预测与精准配置创造了条件

解放周一:如今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大数据时代,人才政策是否也应与时俱进,提升人才大数据服务能力?

姚凯:没错。大数据时代所提供的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同样可以为人才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服务。假设我们可以为长三角建一个人才数据库,可以带来的最大好处,恐怕就是从整体上加强长三角区域人才需求的精准预测和及时补位,全面提升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效率。

解放周一:要想建一个您所说的长三角人才数据库,目前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了?

姚凯:是的。比如说,我们以前以为,要想建立一个这样的数据库,长三角区域各地政府首先要达成共识,支持人才信息系统的统一建设。但后来我们发现,在建库初期,即使一时半会儿无法在行政层面得到统一的支持,利用现有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的理论模型,已经可以建立一个为长三角区域人才一体化提供服务的动态智能信息系统。

除了传统的信息抓取手段,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获取人才信息,建立人才数据信息系统,提供与长三角人才发展状况相关的各种指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抓取到的大数据,进行人才多维度画像、建立应用模型,等等。未来的理想愿景是,根据政府和市场需求,借助大数据信息系统,提供较以往更全面、精准、科学的多层次人才信息服务。

具体来说,数据库建设可以从获取、组织和利用三个维度入手——

在数据获取上,此前,科技研发类人才大多在长三角各地政府科技口子都有备案,只是彼此之间是各行其是的数据孤岛,难以发挥协同一体化的作用。如今,我们正好可以利用数据收割技术,实现人才数据的汇集。再以如今颇受欢迎的互联网人才为例。互联网人才大多聚集在互联网公司和创业类公司。理论上,我们就可以从猎聘、51job、智联招聘等招聘网站入手,整合这些公开的人才信息。

数据收集完成之后的工作是数据组织。数据组织方面,我们可以为每个人才形成大数据画像,并利用本体或知识库构建人才之间的各种关联关系。如今,但凡人才的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和管理活动,基本上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文本挖掘和处理技术,对人才的这些信息进行跟踪,生成各类画像。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的手段重新定义人才和人才之间的关系、人才和行业之间的关系、人才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人才开发利用做准备。

人才利用方面,过去比较传统的方法是凭借经验,通过对某个数据库输入检索词来进行搜索,或是直接凭经验和直觉,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来传经送宝、解决技术问题等。但这种依赖人脉和经验判定的做法,其实并不非常精准,信息更新也总是慢一拍。在这一点上,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借助客观实时数据精准发现人才,并通过各种人才数据之间的关联和关系来发掘、锁定新的人才。

以上三个维度是我们目前从技术和数据层面,解决长三角人才信息系统建设问题的三大抓手。此外,根据从互联网上抓取的数据,构建人才情报的“拼图”,也可作为了解人才流动与需求走向的辅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