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策源,为“创新药”插上腾飞的翅膀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巡礼之一

发布时间:2019-05-09

产业创新能力有了新提升: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实力持续增强、临床研究与转化能力有效提升、重要产品研发和上市取得了实质进展;产业空间布局的新优化:张江地区就地拓展、提质扩容稳步推进,金山、奉贤产业承载地核心功能加快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实力有了新提高:龙头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产业创新生态环境得到了新优化:加大产业政策供给力度、不断拓展产业融资渠道、深入推进制度完善与改革试点、不断强化产业技术平台建设……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现逆势增长,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夯实。

市委书记李强在调研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时曾指出,生物医药产业事关人民健康福祉、事关发展新动能培育,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聚焦优势重点领域,攻坚痛点堵点难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本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创中心5周年”栏目,今天起推出一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巡礼”文章。

——创新基础不断夯实:2018年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的到来;1年后,还是在上海,“中中”“华华”的重要小伙伴,5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诞生,这标志着中国体细胞克隆技术走向成熟,全球实验动物使用数量有望大幅降低,药物研发驶入“快车道”。2018年5月,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前不久,上海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及转化功能型平台在长阳创谷投入运行。

——创新平台加速集聚:从高等院校来看,上海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5所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高校;从科研院所来看,上海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院、上药集团中央研究院等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研发机构;从功能平台来看,上海有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等36家实验室及研究中心。此外,诺华、罗氏、辉瑞等全球顶尖药企研发中心扎堆上海。

——创新成效逐渐显现:新药领域,2018年7月,历经21年攻关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GV-971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申报上市进入优先审评;治疗糖尿病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和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呋喹替尼胶囊两个原创新药获批上市。在医疗器械领域,首台国产一体化PET/MR、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相继获准上市。在前沿生物技术领域,上海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免疫细胞治疗研发企业,药明巨诺JWCAR029的临床试验申请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获准临床的CD19靶向CAR-T产品。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链条齐备、综合配套优势明显。在各类研发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及政策驱动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平稳增长,制造业产值达到1176.6亿元,增长9.8%;按收入统计,2018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到3433.88亿元,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正不断修炼内功,持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以研发带动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事关人民健康福祉,研发原创能发展壮大一批企业,引领带动一个产业。

创建于1932年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及药物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开展创新药物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药物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创制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创新药物。2018年,该所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10项,合同总额超15亿元;提供新药临床前技术服务89项,合同金额9100余万元。

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扎根浦东外高桥,18年以来已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新药研发服务平台,贯穿研究、开发、测试、生产、临床和推向市场全过程。公司在上海有近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超过75%。而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是诺华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涵盖基因组学研究、疾病生物学、新药研发及转化医学,拥有700多名科研人员,建立了完整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

上海的优势就是创新,如果没有了创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基础研究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全球来看,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同时,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向医疗领域渗透融合,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向个体化、精准化、智能化方面不断拓展。此外,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基因测序、靶向药物开发、细胞治疗等前沿创新更加密集,将成为未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热点方向。

据悉,2018年本市着力夯实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跨越发展基础,加大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先后启动了“人类表型组”“脑与类脑智能”“分子机器”和“脑图谱与克隆猴模型”4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瞄准前沿领域,布局原创候选新药发现机制、基于点击化学的中药创新技术等重大项目。

用平台推进应用转化

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是建设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已成为上海科技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它们的功能定位包括三方面支撑——支撑产业链创新、支撑重大产品研发转化、支撑创新创业。

张江药物实验室于2018年7月17日揭牌,进入正式筹建阶段;上海广慈-思南医学健康创新园区正式启动运营;国家新药研发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同时,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预研项目启动实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和“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及转化功能型平台加快搭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活细胞成像平台、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

对此,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傅大煦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国内新药研发过去聚焦的是小分子化学药,如今大分子生物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细胞制剂正在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功能型平台建设要在这个领域补齐短板,为一大批生物药研发项目提供支撑。

在他看来,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优势是平台。他说:“功能型平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而且需要一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要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地方很少,张江药谷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张江已集聚一批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性服务机构,为全国约三分之一新药的上市提供了支撑。而今,上海启动建设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需要做的就是补齐短板、增强功能。

促协同形成创新合力

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练内功,在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上下功夫,上海必须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关键领域,尽早取得重大突破,使生物医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必须推进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制度优势、先发优势,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去年年底发布的《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此,今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聚焦细胞治疗、药物的新靶点新机制等学术前沿和热点方向,布局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源头创新能力。征集遴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化重大项目,通过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同时,积极组织并支持申请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挥产学研医联盟的协同创新作用,进一步增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生物医药领域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布局,积极支持徐汇枫林地区开展生命健康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交叉融合创新。集中力量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理顺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协同和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

另据了解,作为上海生物医药的一张“名片”,浦东新区则根据《方案》制定了下一步规划,包括:打造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医疗机构、创新型研发企业、第三方医学检验及科研功能型平台等资源,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提升产业竞争力;在相关制度上寻求改革突破,依托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在生物医药领域推进相关改革试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引进,结合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在生物制品、精准医学等相关领域和环节进行补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等。

上海正站在生物医药的资源优化新的台阶上,为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