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
在从世界各国回来的专家学者眼里,有哪些发达地区协同创新经验,能为推动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在最新的2018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排名中,法国巴黎排名第9位。法国这个仅有6700多万人口的欧洲大国,2018 年GDP总量排名却是世界第五位。法国图卢兹市更是协同创新的典范案例,这个不到100万人口的小城市是空客公司总部所在地,被誉为欧洲航空之都。
上海比昂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杨光华2006年在西班牙NAVARRA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与基因治疗专业博士学位,回国前曾是法国再生与功能医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他曾收购3家法国企业,2017年当选为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
这位在学术界和商业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将法国科学界的成功经验向中国高新技术园区推广。在他看来,法国协同创新之所以如此成功,与科技园区的高效运行有很大关系。
令人惊叹的精细化服务模式
杨光华对法国高科技园区的工作效率颇为感慨。一开始,杨光华很看不懂法国的创新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法国科学家非常省心,他们非常笃定地在实验室里从事科研工作;而另一边科技成果产业化如火如荼进行,科学家可以时刻知晓成果转化的进度。”他说。
“法国知识转化体系也与中国有很大差别。中国政府扶持创新的力度很大,从上而下的模式,法国政府的政策力度远不如中国,他们的科技创新立足点在科技园区。”杨光华说,他收购了3家法国高科技企业以后,切身感受到法国科技园区的精细化服务模式。
杨光华收购的一家公司位于法国蒙彼利埃的南太平洋创新中心,这是一个科技创新孵化器,里面都是生物医药初创公司,创新中心的平台上集聚了法国所有生物医学领域的高级专家。这个孵化器让杨光华大开眼界。“孵化器帮助园区里每家企业搭建平台,可以帮助做融资,可以帮助找寻合作企业和相关人才,还能帮助企业做战略规划,而我们只需要支付一笔费用不高的佣金就可以。当然这些功能中国很多科技园区也有,但是法国的孵化器更加专业,落地率更高,他们帮你寻找合作企业,实实在在就找来了,非常契合企业的需求。你会觉得他们特别专业,对‘如何帮助企业成长’非常在行。”他说。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界和科学界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杨光华企业中的一个技术人员正在跟随法国科学院的一位科学家攻读博士学位,课题就在企业的实验室内进行,这位博士就读期间可以获得企业发放的工资,毕业后可以继续留在企业服务,所学知识可以快速用到企业研发和生产中。
法国的科技企业规模普遍很小,一般就是5—6个人,但是价值很高,法国的很多科技园区往往只有10多家企业。杨光华表示,对于科技园区来说,确实比较容易进行精细化管理,经常是几十个服务人员围绕着10多家企业团团转。而国内的创业企业数量多,一个科技园区里会有几百家企业,但服务人员也就是10多个,根本顾不过来,这是很现实的困难。
杨光华认为,目前情况下,中国科技园区可以采取分阶段、分批次服务的方法,尽力服务好大量的科技企业。
复制之路已经起航
近期,杨光华准备将法国科技园区的经验复制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他说,最近成立的张江细胞产业园将学习法国科技园区的模式,以“医谷”40万平方米空间为起点,瞄准中国细胞产业核心区和世界一流细胞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到2030年,这里要集聚500家企业,打造500亿元规模产值,形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细胞全产业链,并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细胞原材料、配套装备研发服务基地。我们要做到只要有技术,来到这里就可以实现创业的梦想,并且有能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细胞治疗技术是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它融合了基因技术、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前沿技术,是未来生命健康产业走向的重大趋势。据预测,CAR-T细胞治疗在2028年全球市场规划将达85亿美元,未来的市场空间预计在35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之间。但是国内过去没有相关的专业园区。”杨光华说,这个产业园未来就要复制法国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将以专业化的模式与国家药监局全面对接。园区有强大的协调、服务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国细胞产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创业,实现转化成果一体化申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生产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找技术专家评审,还要找不同阶段的产业专家来把关,而企业只需要支付很少的服务费用。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还可以保证后续的土地供应。
“所谓一体化服务,就是包括强大的信息咨询功能,可以为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和合作单位;园区也有强大商业功能,可以为企业快速找到商业投资。而一体化生产就是利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生物医药公司内部的剩余产能,为初创公司提供研发和生产的服务,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初创公司的资金压力,”杨光华算了一笔账,张江围绕整个细胞治疗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在张江科学城超过50家。其中,细胞治疗研发企业超过20家,试剂、设备、耗材、细胞培养基等细胞装备企业超过15家,相关细胞应用评估、基因检测企业超过15家。当年他创办的上海比昂生物医药公司在张江租了一栋楼,整个装修和设备投了2000多万,还不算人力成本和临床投入。如果按照细胞医学产业园的模式运转,研发、临床等服务分包给其他公司和机构,只要投入1000多万,可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协同创新不是大包大揽
杨光华在国内创办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从事细胞工程方面的研究,包括免疫细胞治疗癌症、干细胞临床治疗糖尿病和膝盖修复等;企业还和中科院在进行人工肝方面的合作研究。
但是杨光华创办的生物医药企业并不在同一个地区,据介绍,研发中心设置在上海,生产基地设置在长三角地区的安徽省,但是民办医院放置在浙江省杭州市的桐庐地区。这也是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长三角分布了大量的高校,重点是要形成创新的源泉。上海有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适合发展头脑经济,但是地价成本高,所以不适合创办制造公司,所以把制造公司放在了成本比较低廉的安徽省。浙江大力扶持民办医院发展,所以在桐庐创办了医院。这种模式也是他们在法国创业方面的合作方法。
在杨光华看来,协同创新的重点是“协同”,一个地区无法做到大包大揽,将所有资源收入囊中。真正的协同是每个地区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创新资源有序流动,让高科技企业如鱼得水。
对于未来长三角协同创新工作的推进,杨光华对于上海相关部门也有自己的建议。他觉得上海要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要有宽广的胸怀,重点发展研发经济,要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鼓励人才落户,留住顶尖专家级人才,虽然很多企业的生产基地在外地,但是大脑都在上海。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