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丁奎岭的科学情缘:科创、人才培养两翼齐飞

发布时间:2019-07-16

dingkuiling01

“无论创新探索还是人才培养,我的工作都和‘科学’两个字密不可分。我和科学的情缘是一辈子的事。”最近被评选为“最美科技工作者”的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丁奎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从近10年的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到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他始终不忘初心,践行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坚持。

“绿色化学”变废为宝

合成化学是创造新物质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合成创造价值、用分子影响和改变世界,是合成化学家的重要使命。1998年,丁奎岭加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后,开展手性催化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针对手性催化剂负载化中存在的难题,基于分子组装原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实现了多个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简单回收和再利用。他发明的一类独特结构的手性催化剂为重要抗胆固醇药物依折麦布的高效合成提供了一个全新工艺,克服了现有手性拆分和辅基诱导合成工艺效率低的缺点,相关专利已转让给企业实施转化。

“我经常向大众科普绿色化学,比如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怎么能够转化成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丁奎岭说。最近,他的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新方法——从CO2到“万能溶剂”DMF新路径——与山东潍焦集团达成合作协议的中试设备投入运转,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利用多年来在手性催化氢化方面积累的研究基础,通过发展新型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将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化学转化制备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等常用化工原料,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个项目如果能够实施建成,就将是世界上第一条从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到DMF的工业化过程。”在产学研的通力协作下,从2015年申请专利,到2019年建成第一套中试装置并成功试车,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现在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最好的时期,现在的中国是做科学研究最好的地方。”丁奎岭说,“而且现在的中国更是对科技创新需求最为迫切的国家!中国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舞台、最好的环境,技术研发只要能创造价值,它的应用就能很快实现。”

科技创新,人才为先

“作为一个教授,要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这无论是对国家的科学和教育事业,还是对教授本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丁奎岭说。他在加入上海有机所的第二年就开始给研究生上专业基础课,一上就是将近二十年。“虽然日常工作中有很多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的任务,但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我希望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更多热爱科学、致力投身科学事业的人才。”至今,他已培养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近20位成为教授或研究员。

最近,教育部提出“以本为本”,即把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丁奎岭作为交大常务副校长,分管本科教育。他认为,对于一所顶尖大学而言,本科阶段的教育奠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大学在本科四年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为同学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记,这对学生而言太重要了。”丁奎岭说。他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探索本科课程改革——“挤水铸金”,要让学生在大学里学到更有用的知识,对科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专业基础。

丁奎岭建议,大学里最具创新活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应多为本科生上课。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花时间备课及讲授知识,不仅有利于青年科学家打牢知识基础,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科学研究的视野。

除了本职工作,丁奎岭还热心科普等公益事业,积极向大众普及化学知识。他主持上海市科普项目视频《我们需要化学》,曾经荣获上海市2018年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技成果二等奖;录制的《执牛耳者》一经播出,也收获了大众的好评。丁奎岭说,“科普是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工作。只有全民参与科学事业,让科技创新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让年轻一代保持对科技的好奇心,持续投身科学事业,上海才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科技工作者:“坚持,永不放弃”最美

“我上小学时,家里没有收音机,只能通过生产队里的大广播了解国家大事。当时,我们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原子弹研制成功、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丁奎岭告诉记者。科技之光那时便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悄悄萌芽。后来,他发奋图强考上郑州大学化学系,第一次系统性接触到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科书有着各种各样的化学方程式,但其中只有一个记录了中国人的名字。这个中国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黄鸣龙先生。自此上海有机所就成为了他心中化学研究的神圣殿堂。“实际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发生在上海有机所,青蒿素结构的确定是在上海有机所,青蒿素第一次人工化学合成也是在上海有机所完成的。我与合成化学结下不解之缘,能够在上海有机所工作二十年,这是我的荣幸。”丁奎岭感慨万千。

最近,丁奎岭获得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这既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开展创新性研究和青年人才培养的充分肯定,也意味着更加重大的责任。对于丁奎岭而言,“最美”的科学家就要尽最大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做到完美。“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之路充满艰辛,可能会面临很多的失败,甚至可能要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但只要执着坚持、永不放弃,就一定是最美的。比如交大校友、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我相信国家和人民会记住这样的英雄。”丁奎岭谦虚地说,“和他们相比,我只是坚守在我的合成化学领域,为这个领域的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做了一点点工作。”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