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技工作者诗歌创作活动:科技报陈怡@诗《科学会堂:看得见自然美德的宁静家园》

发布时间:2019-08-11

由市科技系统发起的女科技工作者诗歌创作活动自5月推出以来,得到大家的踊跃参与,我们将陆续推出小伙伴们的精彩诗歌,庆祝建国70周年华诞!

会堂0101 

科学会堂:看得见自然美德的宁静家园

陈怡

春日梨花洁白

秋日香樟斑斓

小径蜿蜒的花园里

牛顿的苹果树期待

再一次撞击灵感

这里是法国侨民的故国梦

是中外学者的伊甸园

是都市文明的一个起点

也是城市喧嚣的一个终点

爱因斯坦  李四光  苏步青  居里夫人

睿智的目光连成围墙

把熙攘阻隔

将时空切换

卵石外墙

弹簧地板

拱券形的窗棂

卷涡状的铸铁栏杆

还有那1918年土山湾出品的彩绘玻璃

蓝蜜蜂和红杏花

在每一个金色的晨昏里

流光溢彩

年幼的法童们

曾迎着穿透拱门的晨曦

踩着弹格路来上学

碧草如洗的庭院

是他们运动嬉戏的乐土

罗马时钟在孟莎式红瓦坡屋顶下

眺望生气勃勃又宁静入画的学园

岁月荏苒

时光却仿佛尘封了百年前瑰丽的世界

典雅门厅绿色的微光里

依然映照花园的倒影

露珠在清晨的草叶尖上滚动

喷泉灵动的水柱跃向蓝天

如奇思妙想在静谧的大脑里自由迸发

卢浮宫  塞纳厅  枫丹白露厅

尼斯厅  嘎纳厅  还有爱丽丝厅

科学的领域各有边界

而科学的思索没有界限

五湖四海的诺奖得主

把科学的精神

在这里传扬

天南海北的科技精英

将科学的用途

在这里商量

每一扇半掩的木门

都曾见证热烈的讨论

每一幕低垂的窗帘

都曾聆听大师的箴言

递送前沿科学的最新动态

也反思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

宝钢选址  青草沙水源地开发  上海汽车产业发展……

多少项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

从这里起步

医疗健康  城市建筑  航空航天……

多少位科技英才

从这里脱颖而出

科学新人在这里沐浴“晨光”

展翼“飞翔”

青少年在这里初识科学的魅力

从“做”中“学”

60年甲子

无论在中国“向科学进军”的年代

还是在“科学的春天”

无论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时期

还是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阶段

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报告厅

还是在尘土飞扬的乡间

这里时隐时现的身影

是促进科技繁荣与发展的主角

也是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并进的推手

中国与世界科学交流合作的纽带

索尔维会议的群英们

静坐于墙

爱因斯坦的眼睛时而调皮地眨动

普朗克的烟斗仍在冒烟

仿佛来自历史深处的凝视

检阅当下

启迪未来

百年建筑

几代学人

当恢弘的乐章再度在草坪上奏响

汇入脚下沃土与时代洪流的

是科技工作者交响的才智与热情

如同海明威对巴黎的赞美

每一个年轻时在这里生活过的人,

这里将跟随他一生

因为这是一席

流动的盛宴

镁光灯下已是尘世

不复天堂

一位科学家说

思想者的筵席

最渴望这个

看得见自然美德的

宁静家园

陈怡,上海科技报社记者、“科学文化”专栏编辑,同济大学艺术哲学博士,曾在《东方早报》《南方周末》《外滩画报》等多家大众媒体和《自然杂志》《社会科学论坛》《传记文学》等专业期刊发表文章。长期关注媒介传播和文化加工问题,对人文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领域研究感兴趣。

上海科学会堂

主楼坐落于南昌路47号,是一幢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建于1914年的混凝土木框架结构法国古典式两层花园楼房,也是上海市区最大的单体法式别墅。园内绿树成荫,碧草如洗,早年用作法商球场总会,1926年改建成在沪法国侨民子弟入学的法童学堂。自1958年起,这里成为上海市科协的办公地点和科技工作者的活动场所,也是全国第一个科技工作者之家,呈现出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是上海市首批挂牌的“优秀历史建筑”。西侧南昌路59号的科学会堂思南楼于2001年落成,高16层,竖向玻璃体造型犹如远航的风帆巍然耸立。位于南昌路57号的科学会堂连接工程于2006年落成,串连起典雅的老楼与时尚的思南楼,使这两幢跨度近一个世纪的建筑实现了“科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