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上海广大科研人员中引发热烈反响——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夯实科技创新之基

发布时间:2019-10-04

在会议室集体收看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实况转播,转身又走进实验室抓紧分分秒秒进行科研攻关。这两天,上海广大科研人员用自己的行动,将胸中由阅兵仪式激起的万丈豪情、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沪上科研人员中间引发热烈反响。

回顾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道路,科技是其中一块重要基石。大家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信与骄傲,写在每个中国人的脸上

“当我们目睹新锐战略武器接受检阅,当我们远眺战机拉着彩烟划过蓝天,14亿同胞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与荣誉感!”收看国庆70周年阅兵式直播,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特种装置部副主任李媛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才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作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永祺经历了新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他感触尤其深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凝心聚力,才有了今天的长足进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他说,“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就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眼见“创新驱动”方阵的花车驶过,“复兴号”高铁、“神威”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受邀到北京天安门观礼台现场观看阅兵式,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肖永力印象最深的是:每一位观礼者的脸上都流露出满满的自信与骄傲。

“经历过无数次白手起家、打破封锁之后,我国科技创新越来越充满自信。”肖永力说,1949年时我国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而如今我国钢产量已连续23年位居世界第一,钢铁产业正在向绿色环保、实现更高价值转型发展。“面对科技创新‘无人区’,面对更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充满底气和自信!”

“只要国家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

前天凌晨5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甘泽彪刚刚离开羲和激光装置实验室。正在为手头任务进行最后攻关,他已经和同事们连续两三个月奋战在实验室。

哪怕时间再紧,也不能错过第一时间收看国庆70周年大会盛况。1日上午10时,甘泽彪和同事们自发聚在一起,收看庆祝大会电视直播。“阅兵式上,人民共和国卫士们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步伐让我们倍感振奋。”甘泽彪说,尤其看到那么多先进装备和科研成果,他再次深刻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科研工作者真正担负起报效国家的使命,就是要将科学技术转化为保家卫国、强国富民的力量,要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通过电视直播收看阅兵方阵中出现新一代两栖突击车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船舶设计大师王立祥忍不住流下了热泪:作为两栖突击车车型的第一发明人,他为这件护国利器呕心沥血二十多年,将战车的水中航速提高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如今,年届八十高龄的他仍在带领年轻人为开发下一代两栖战车而努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令王立祥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作为科研战线的一名老兵,他表示:“只要国家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

接续奋进,为祖国强盛竭尽所能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作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林鸿宣此次也受邀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礼。“看到国家有这样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我深深为祖国感到自豪!”林鸿宣说,自己当年去海外求学,为的就是报效国家。他表示,今后将更加努力做好科研,为祖国强盛竭尽所能。

同在现场观看阅兵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黄富强表示,内心充满感恩,更感到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之重大。“和平时代来之不易,中国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我们更有责任做好后代的肩膀和桥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更趋复杂,科学技术对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表示,对比老一辈科学家创业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今天没有任何迟疑和松懈的理由。

致敬新中国七十华诞,当七十响礼炮声响起,坐在电视机前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量子卫星载荷研制团队主任设计师张亮,眼睛也湿润了。“我很庆幸生逢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一名“80后”科研人员,他有幸见证了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从“国际跟跑”进入“国际领先”。在党中央前瞻部署与关心支持下,他参与研制的国际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经在轨运行三年多,这背后离不开稳定发展、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

“我们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科学探索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张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