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共抗疫② | 美籍韩裔医生安荣均:上海对我和我的家人都热情友好

发布时间:2020-02-25

疫情期间,在上海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外国专家,却在我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选择留在或返回上海,与中国人一起工作、共同“抗疫”。近一周来,随着上海疫情防控成效显现以及“不见面”审批新政的全面推广,外国人来华工作延期许可业务已恢复至去年同期80%左右的申办量,表明在沪外国专家已陆续回沪,积极投入复工复产。

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近期在沪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如何?

他们对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有何评价?

小科联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了这些来自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专家,听他们讲述在上海,共“抗疫”的故事。

e6cc227303b142f9903bc353d2becd4d

安荣均(右)与同事在讨论工作计划

医生有国籍,但医者仁心不分国界。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一些外国医务工作者也参与了这场“战疫”。美籍韩裔医生安荣均就是其中一员。在特殊时期,他选择留在上海,与多位外籍同事一起坚守工作岗位。 

“上海对我和我的家人都热情友好”

安荣均曾在美国多个城市工作、生活,2019年夏天来到上海,就职于嘉会国际医院,任麻醉科主任与重症监护室主任。他觉得上海像是洛杉矶,又带有一点纽约的风味。这座城市地域广阔、文化多元,既遍布摩天大楼,又散落着传统建筑,美食则随处可寻。

相比美国城市,安荣均认为在上海生活更方便,因为这里有快捷的外卖和发达的公共交通。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常住人口数量庞大,但社会秩序井然。“我享受这里的生活,上海人对我和家人都热情友好。”

受疫情影响,部分航班近期取消,安荣均取消了原本计划好的全家出国旅行。不过他对此很淡然:“我们一家的计划很灵活,毕竟对于我来说,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是领导团队应对此次疫情。” 

努力为病人和医护人员筑牢安全网

安荣均介绍,疫情发生后,嘉会国际医院的感染管理与病患安全科在持续监测疫情。1月底疫情加剧,医院启动了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应对工作组,其中15人为外籍医师,包括安荣均在内。尽管工作压力骤然增大,但是安荣均说:“我看了一些在武汉的医护人员照片,他们那么辛苦,我没有理由喊累。”

在应对疫情工作中,一方面,安荣均参与医院管理,和感染控制和操作团队合作,确保医护人员遵守个人防护用品标准,并为员工和患者供应充足的防护用品。另一方面,在临床治疗中,他发挥在麻醉学、重症监护和疼痛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即使在目前资源有限、面临疫情挑战的情况下,也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安荣均举例说,有一名癌症病人需要做手术,癌症中心迅速排除了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在几天内就为他安排了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救治护理过程牵涉到多个部门,如癌症中心、外科、麻醉学、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和疼痛管理,还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交叉感染。“癌症等不起,我们不会等到疫情结束,也不会等到捐献的血液供应增加。”安荣均说,他们很高兴能在特殊时期为病人和医护人员筑牢安全网,这是他们能为全社会“战疫”作出的一份贡献。

嘉会国际医院并非上海发热定点医院,所以能做的比较有限,院内医疗团队更多还是排除困难,保证常规医疗服务。此外,如果有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怀疑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院方会协助鉴别患者是否有感染的初步症状,指导下一步的诊疗工作。 

对中国社会的恢复能力持乐观态度

谈及中国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防控、救治工作,安荣均引用了一句医学界流行的谚语:“你永远不知道,有哪些事情是你不知道的。”他解释说,他无法得知政府部门所做的全部努力,为应对疫情而调动的社会资源也许超出了他的想象。就他个人观察而言,中国政府的决策是果断的。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做得很好,及时更新和分享信息,为公众提供权威指导,对病人实施精准救治。

“我不能说所有举措都是完美的。”这名外籍医生坦诚地补充道,“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我想我们需要对这次疫情做充分的评估,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这对未来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大有裨益。”

他还提醒上海市民,在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家总是被最好和最坏的消息交替“轰炸”,此时应保持冷静,没有必要倍感焦虑。当然,我们目前仍然应该对疫情变化保持警惕,并且更加严格注意个人卫生。各种传染病的流行不会自动停止,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场不进则退的挑战,必须迎难而上。“上海是一座很有活力的城市,我期盼它早日恢复常态、焕发生机。我对中国社会的恢复能力持乐观态度。”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