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机所朱美萍:追光之路

发布时间:2020-04-22

微信图片_20200520210551

微信图片_20200520210605

“激光薄膜就像是整个激光装置的血管,一米尺寸的激光偏振薄膜,它对厚度的控制要求就相当于要求从上海到北京飞机大概1000公里的航程内,飞机的上下颠簸不能超过两个毫米。”朱美萍在描述激光薄膜的作用时说道,激光薄膜其实就像是一面面特殊的镜子,通过特定的角度反射或者透射,在激光装置中引导激光束按照预设的方向传输,它们需要抵挡住强激光的冲击,并且能够将激光完整地护送到目标点。

激光薄膜是影响激光传输的重要部分,但反之,激光又非常容易将激光薄膜损坏,所以不断地损坏、修复,提升激光薄膜的损伤阈值,就成了朱美萍团队努力的目标。

在人的生命中,有时候一句话会影响一生。朱美萍研究员坦言,她当初踏进这个领域就是受到这样一句话的影响,在十几年前,朱美萍和同事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国际同行毫不客气地评价中国的激光薄膜落后了美国十几年,这句话在当时无力反驳,但是让她的触动很深,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朱美萍就暗自下定决心要在激光薄膜领域做出成绩,希望能实现对国外激光薄膜损伤阈值研究工作的赶超。

“从最开始到2012年第一次取得胜利,中间经历了也有七八年的时间。基本上每天都是守在镀膜设备旁,开句玩笑,我跟设备待在一起的时间绝对比我跟我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多。”激光薄膜的国际竞赛向来是激光薄膜领域的科研人员最看重的比赛,朱美萍作为代表中国激光薄膜最高水平的团队成员之一,在2012年的时候第一次拿到了冠军。

“我记得我当时激动的眼泪都快掉出来了,就觉得终于对那些过去几年没日没夜工作的日子有个交代了,我们也作为代表中国激光薄膜最高水平的团队,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回忆起当年拿奖的时候,朱美萍还是非常激动。

在第一次竞赛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之后,朱美萍团队在损伤阈值方面继续做了很多的工作,解决了大的激光薄膜,它比较容易磨层龟裂这样一个国际上都碰到的难题。

在2018年和2019年,朱美萍代领团队再次参加了激光损伤阈值的国际竞赛,并且以更大的优势再次取得第一,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他们攻克了米级尺寸偏振薄膜技术,获得了2018年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像这种高性能激光薄膜元件,西方对我国是禁运的,技术也是严格封锁的。但是朱美萍团队成功打破国外的封锁,并将激光薄膜成功运用在神光装置和超强超短激光装置中。

“我女儿她的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是跟我在办公室度过的,她知道妈妈是做激光薄膜的,我最早负责的两台镀膜设备,一大一小,被我们叫做大宝和小宝。小时候我女儿就讲他妈妈有三个宝宝,一个是大宝、小宝,然后才是他自己。”谈起朱美萍的女儿,同事都笑称她是典型的“实验室里长大的小孩”。

从事激光薄膜这么多年,朱美萍坦言道“虽然也碰到过很多困难,但是我始终相信天道酬勤,我付出了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会有收获的,就我们要做的就是瞄准自己,给自己定的一个个小目标,不断的前行,力争能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朱美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  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高性能激光薄膜制备技术;突破性提升了薄膜元件的激光损伤阈值 多次取得激光损伤阈值国际竞赛第一;攻克了长期困扰薄膜和激光界的薄膜元件膜层龟裂的技术难题;突破了米级尺寸激光偏振薄膜技术;实现了我国高功率激光薄膜损伤阈值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专利优秀奖

第十一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

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

(文章来源于科影纪 ,作者小铁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