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费林加:期待在上海这片科创热土,和年轻人共同做出了不起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0-10-31

顶尖201

这两天的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一连出席了两场小型活动,都是和青年科学家的交流。这位同时担任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的诺奖得主,是第一批获得中国绿卡的教授之一,他最关注的就是青年人的成长。

今年一月份费林加还在华东理工大学主持了上海与荷兰两地院士的学术交流论坛,邀请了不少年轻人来共同参与讨论。“9个月,可是近年来我到中国间隔最长的时间了。期待疫情赶快过去,我们可以恢复到线下沟通。”隔着屏幕,费林加一脸兴奋地说,在顶尖科学家论坛期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去年费林加就四次来沪。每次“回来”,他都是一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赶到华东理工大学,参加课题组会、学生座谈会、跨学科青年教师座谈会,密集的日程安排,费林加根本顾不上休息,即便是晚餐也是在食堂,与课题组负责老师边吃边讨论课题进展和工作安排,“这里的夜晚是荷兰的下午,所以我选择每次到上海的时间都是荷兰的早晨,这样我连时差都不用倒,可以直接工作,现在全天候在线,那就更方便了”。

“原本我计划今年在上海待更长时间,不过连今年5月份青年论坛也没能到现场,真是有点遗憾。”费林加说:“上海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城市,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顶尖科学家论坛,更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希望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也有我们的贡献。”

在上海的生活被研究和带学生填满,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兴趣

费林加每次来上海,雷打不动的两项安排是与自己在华东理工大学课题组的学生交流课题进展,与学校跨专业的青年师生交流科研心得。有时,他还会去中学为高中生授课。今年的疫情虽然他没能来,但和学生的线上交流却是每个月至少一次,从来没有中断过。

顶尖202

他告诉记者,“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们家兄弟姐妹共九个,我曾经以为自己也会成为一位农民,但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鼓励我在化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我享受到了化学的乐趣,这影响了我的一生。如今,我也希望能给学生带去同样的影响。只要我在这里,办公室的门就向学生敞开着,他们可以随时进来和我讨论问题。我不在这里的时候,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邮件向我提问,我基本上都会立刻回复。”

在10月27日下午,他和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连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科研交流。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是费林加却对学生的发言一一点评。无论学生汇报时有多紧张、英语有多不流利,他都耐心倾听,不时提问。对研究刚起步的学生,他总在其表述的亮点处给予鼓励。对高年级的研究生,他则不断追问数据的规范性和结论的合理性。

刚刚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张琦,新年过后,就去费林加在荷兰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了。他已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与费林加共同在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发表了论文。费林加的生活被科研和培养学生填满,即便到上海,他也很少会想到到周边看看,“学生也很好奇,为什么我周末也不会想到出去玩玩,但是其实,我的生活就是化学,我的乐趣也在实验室里。”

不过,培养学生也是他的乐趣之一。“我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因为在他看来,他有义务不断提醒学生做好课题,对自己负责。“努力工作是必须的,但一味地只知道工作没有意义。他们必须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课题,甚至在合适的时候放弃,而不被‘沉没成本’所拖累。”

推动国际交流,共建国际化科学社区

在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的研究团队已经有100多名学生、10多名PI(课题组长),研究方向包括软物质、刺激响应性材料(智能材料)、自愈和光致变色材料,以及分子开关和分子机器。

费林加告诉记者,得益于中国抗疫的高效,和中国同事们的推动,在中国的很多研究计划并没有受到疫情太大影响,目前正在稳步推进。

费林加和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田禾已经合作了十多年。他们的合作也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支持。费林加说:“太棒了!现在我们有一批科学家共同研究最新的材料,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加盟,未来这里一定可以成为国际化的科学社区的。”

得益于费林加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已有以色列、英国的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华东理工大学任职联合为青年教师和年轻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现在我们正在推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优秀博士生到这里来做博士后。”费林根告诉记者,“我已经面试了几个欧美学生,希望会有更多优秀的海外学生到中国来开展研究。”

每当工业界有新需求,就能想到“这个地方有我们想要的”

在费林加看来,上海不仅是开放的城市,还是一个充满了创业精神的城市。今年一月份来上海时,费林加特地抽空去看了华东理工大学相关研究中心在上海技术支持的创业企业。他告诉记者:“太高兴了,这个研究中心的光分子开关的科研成果在上海的企业里落地,已经进入应用!”

这家名为“甘田光学”的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基础材料开发的高科技企业,也是上海市战略新兴项目的承担单位,主要研发光致变色功能材料及制品。公司与研究中心合作,将他们研究的分子机器、分子开关、光活性材料、自我修复的分子肌肉等成果向应用层面推进,进而产业化。

“成果、论文,这些华东理工大学都已经有了,现在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和年轻人一起寻找真正有创意的、新的、好的化学制品,并且吸引工业界的兴趣。”费林加说,“我的目标是,每当工业界希望能有什么新的化学合成材料就会想到华东理工大学,‘哇,在这个地方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费林加时常提醒,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研究积攒学术声誉,提高学术能力;另一方面,选择一个全新的领域,争取开创性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术生涯中稳健地远行。

在他看来,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上海的创新创业土壤日益肥沃。“看看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他们的科研水平、拼搏精神和旺盛的创造力,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将在这里共同开发具有神奇特性的新材料,比如新的能源载体、智能材料和新药等。在上海这片科创热土上,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做些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