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与舍——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驻村指导员徐旻昕驻村感悟

发布时间:2020-12-15

徐旻欣104

我所驻的村有个寺庙叫庄严寺,始建于元朝年间,千年古寺屡废屡兴,香火不断,在当地颇有名气。我也到寺庙去了多次,前几日偶然看到寺门口的牌匾,一面写着“慈悲”,另一面有两个字是由古篆字体写成,我实在不识,便问了庙里的大师,他说这两个字就是“喜舍”。回去细品之后,我觉得这两个字很有意味,能概况我驻村来的一些感受。

舍:舍得

先是要舍弃语言习惯。我出生在上海的,本来以为既然是上海周边的郊区,语言应该不成问题。但到了青浦后,我才发现我太轻视这个语言问题了,从区到镇到村,语言上的沟通难度成几何级的上升。在青浦开会的时候,有的时候开会的时候领导冒两句青浦话,我还能听懂。但到镇里,镇领导说的练塘话我一听就感觉吃力了,大概有3成是听不懂的。到了村里,老百姓和我说话的时候我就更加懵了,有7成听不懂,我想和他们说普通话,但是因为当地很多都是老人,普通话也听不懂,沟通是非常麻烦。后来了解到,青浦方言属吴语方言,青东青西到各镇还不一样,我们村因为更靠近浙江嘉善,所以话语体系更接近嘉善话。通过这几个月来和当地的村民接触多了后,现在好了很多,虽然还是不会说,但起码能听懂了7成。所以在语言习惯上,必须要舍弃以前的以普通话为主的习惯,但得到的是能够学会新的方言。

徐旻欣103

其次要舍弃的是坐办公室的工作习惯。我从毕业到现在差不多20年了,这20年了我从企业到事业单位,也换过几次工作,但主要还是坐在电脑前,与信息系统与数据打交道。从没有和群众打过交道。现在我的工作主要是联系群众,收集群众所思所想,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所以必须是要走门串户,走到田间地头,要和群众交流交心。特别是前一阵区里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说服老百姓整理自家宅前屋后的环境,有的老百姓还不理解,要到他们家去做工作。那时正值烈日酷暑,每天我们顶着太阳出门,汗水很快就沾湿了衣服,走的多了后脚也肿了,老实说还真不适应。过了几天回到派出单位,领导和同事见我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黑了,感觉是从非洲回来的。但通过这些日子的走访渐渐感觉收获很大,有许多问题不是在办公桌前看文件能学来的,老百姓的诉求他们的想法都是要通过两个脚去跑亲耳听到的。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要舍弃一定的个人休息时间。村里的工作和办公室的工作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一般工作日,村里的人大多都是老人,年轻点的都在市区里工作。只有双休日他们才能回来。因此一些党员大会、村民的扩大会议等重要的会议都是放在了周末。另外,每逢国庆、中秋等节日,村里还有相应的活动,所以必须要牺牲点个人休息时间去参加。但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年轻村民,通过和他们的沟通往往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和想法。

喜:喜爱

先是喜爱这里的村容村貌。作为一位常年生活与工作在城市里的我,一到村里就被村里的景色风貌所吸引。我们东厍村是一个原生态村落,历史悠久、小桥流水、树木葱笼、翠竹绕村,曲径通幽自然环境优美。村内现存多处历史古迹和古文化遗址,有“一桥一寺一遗址”。美丽的黄浦江的上游在村边流淌而过,河道两边也种植着成片的公益涵养林,感觉村就像一座天然氧吧。

徐旻欣102

其次是喜爱这里的风俗文化,不要小看我们这个小村落,居然隐藏了很多非遗的文化遗产,比如“匍经”,被列为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上溯至殷商时期,在东厍村东团医务室内就开辟匍经传习所,时不时还有大人带着小孩前来做小儿推拿治疗。村里分布着百亩竹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村里的竹编艺人不仅自己手艺精良,还亲自传授年轻人,传承竹编文化。还有东厍的方糕与团子这样的饮食文化也在当地老百姓的舌尖上传承了下来。这么多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都罕见地集中在东厍这一个村的时间长廊中留下印记,并流传至今。另外,村里尊老敬老的风气很浓厚,每逢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村里都会举办活动,并进行义诊、理发、修伞等志愿活动,夏送清凉东送温暖对高龄进行走访慰问。每逢参加这些活动,我都感到很有意义,正能量满满。在他们的感召下,所以我也积极联系了市级的医疗专家到村里为老百姓义诊,开膏方等活动。也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但随着在这里工作不断深入,接触的人也多了,我发现我最喜爱的还是这里的人。村里的党员干部都在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特别是每逢村里的大型活动或者专项活动,不论是为老百姓送温暖,还是环境整治,安全检查,自觉自愿的加班加点,不辞辛劳。这里的老百姓更是淳朴善良,每当我去调研走访老百姓的时候,我发现比起村里的志愿者严防死守,扎紧篱笆保平安……你真不容易呀”一句句暖心的话和真诚的慰问,真是让人感动。因此我每次去调研几乎都感觉是在和老百姓交心,是心与心的交流。另外,在疫情期间村里涌现了很多感人事迹,东厍村的干部群众纷纷自发为村里的抗疫工作出钱出物出力,表达了干群一心、群防群治抗战疫情的坚定信心。村里的书记钱丽同志与她的爱人同为邻村书记,他们双守双共为大家舍小家;村里的志愿者严防死守,扎紧篱笆保平安;村里的卫生委员虽然家里有病重的家人,仍然坚守工作岗位不松懈;村里的老百姓更是齐心协力,捐赠者捐款、捐物争先恐后暖人心。这样的干部群众怎叫人不喜爱。

悟:感悟

随着驻村的时间持续,我对村里的发展问题也有了一些我个人的见解,我觉得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村里的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东厍村目前户籍人口2004人中有36%的人超过60岁,28%的超过了65岁。平均年龄达到了51岁。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应这两个标准,东厍村都已超出很多。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前往城镇地区现代产业部门就业,“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留守的主要人口构成整个村人气不够,缺乏生机和活力。而村里的90位党员中,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64岁。急需吸纳一批年轻骨干进入党员队伍。

徐旻欣101

之前,我们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在看望我的时候,叮嘱我要恪尽职守站好最后一班岗,同时他说我们的驻村工作是有时限的,但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任务是长期持续的。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觉得我走后必须要留下点什么,特别是我最担忧的村里人才建设上。在2020年初的时候,我和我派驻单位的同事积极联系争取到了人社局2020年仅有的两个市级专家服务基地项目之一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专家基地,项目周期持续3年,并且在我的派驻单位市科技两委和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和帮助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专家基地青浦分中心正式落户东厍村。也就是说就算在我离开驻村指导员这个岗位后在未来几年内,这个基地都会不断引入农业科技、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专家来东厍村与相关企业、合作社对接,以最有效的人才资源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突破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就是我的驻村生活,有“喜”也有“舍”,但更多的是感悟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