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软实力“加速器”作用,为“更好的上海”厚植实力之基 ——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1-06-23

图片10

在昨天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的讨论中,市委委员庄木弟、沈炜、杭迎伟、贺东风、陈虹(从左至右)在发言。 均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打造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城市样板,更不断探寻、激发内在深层的活力动力,努力实现跃升。  

这,需要一个 “加速器”——软实力。  

昨天举行的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聚焦“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审议通过相关《意见》。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精神品格和提升软实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取向,也提出了重点任务和推进方法。  

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从全球发展大背景看,上海要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必须深刻领会“软实力是实力之基”,在持续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软实力;从上海内在发展需要看,城市发展的环境条件、格局形态、动力机制、治理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把握软实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全面推动软实力与硬实力互动并进、相得益彰。  

与会市委委员们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意见》是一份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要把构想化为实践,把愿景变为现实,就要牢牢把握城市精神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虚功实做久久为功,以更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拿出突破攻坚的硬举措,充分激发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上海打造成为引领未来超大城市发展的典范标杆,成为展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气象的重要窗口,成为我国链接和影响世界的重要纽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做实软实力,就要传扬上海之“上”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向最好者学习、与最强者比拼、跟最快者赛跑、携最优者同行——上海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应有的坐标系、参照系来考量,不懈追求、志存高远、勇攀高峰,更在实践中矢志创新、不断创造、力争一流,从而推动自身发展不断攀登、提升、超越。  

与会市委委员们在讨论中认为:今天,上海从战略高度来谋布城市软实力,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敢为天下先、当惊世界殊”的激昂向上的志向与心气。  

迈上新征程,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实现宏伟的蓝图愿景,尤其需要传承好、弘扬好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把握其作为软实力的内核,将“能够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够赢得国际规则标准的话语权,能够拥有‘硬核科技’的控制力,能够创造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等”作为自己的更高目标,充分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  

市委委员方世忠说,此次全会聚焦软实力,正是把握住了上海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将对上海未来发展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意见》剖析了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这两者间“三个统一”的关系,把握住了软实力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提出客观性、长期性、标识性,也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提升软实力实践路径指出五个坚持,这将是一招最具全局战略的先手棋。  

市委委员徐枫认为,当下上海正致力打造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大科学设施集群,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将充分发力一座城市对科创要素、科创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强化打造引领科技创新策源的能力,努力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利用大科学装置等,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来此集聚;特别是要引领和掌控科技研究的话语权,参与相关规则制定,鼓励揭榜挂帅和赛马制,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扎实探索。在强化制度供给上下功夫,在厚植创新文化土壤上下功夫,吸引创新人才,更在全社会培育科学家精神。  

做强软实力,就要持守上海之“大”  

没有过多先天资源禀赋,面积也相对有限的上海,却长期以来被称为“大上海”。这样一种“大”既是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更是指一种大视野下秉持的大格局。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上海的成就来自同全国、全球的紧密连接,今天上海的价值更要体现在为全国甚至于全球提供高能级的服务上。搭建大平台、畅通大循环,让发展的半径和扇面更大,让服务和辐射的能力更强。  

与会市委委员们认为:此次全会系统性、多维度、全景式地分析梳理城市软实力,提出“六个让”的清晰目标取向,也明确了“六个着力”的扎实“打开方式”,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使上海在服务全国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在面向世界中博采众长。  

不久前,全球垂直高度最高的酒店——上海中心J酒店对外营业。市委委员赵奇透露,今年底前,锦江国际集团预计将有1.2万余家酒店、近120万间客房,其中海外酒店约2600家,并在海外探索“复合品牌”模式。同时积极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把“大物业”服务理念延伸至酒店公寓、商务楼宇、居住社区等更多领域和业态,做强国际、国内市场联动。  

市委委员华源表示,目前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机构正加紧研究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制定标准,对照全球最高标准“找差距”,以此更有针对性地补强短板,助力增强全球叙事能力,也助力城市提炼完善形象标识系统。  

现场不少市委委员关注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提出要发挥好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优势,通过自由化、便利化、开放性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从而对国际市场各类高端要素产生“强磁场”。他们建议要全面加强临港新片区软实力建设,大力发展前沿科技产业和离岸贸易业务,注重服务、技术、标准、品牌等价值链的提升,加快聚集国际高端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  

上海着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市委委员赵惠琴等表示,通过提升软实力,也将发挥上海在长三角的引领和龙头作用,让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实现整体跃升。  

做优软实力,就要凸显上海之“新”  

城市软实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系,特别要有战略定力和韧劲毅力,通过软要素“量”的持续积累,实现软实力“质”的全面提升。软实力建设也存在着“跳变”的机遇和窗口。要善于借助重大事件、重大平台、重大活动带来的重大变量,来实现这种具有倍增效应、乘数效应的突破性跃升“跳变”,推动城市软实力迅速迈上新台阶。  

与会市委委员们纷纷聚焦软实力要素重构、世界格局深刻调整这两大“新机遇”,提出要以更加开放的生态培育和集聚新要素,打造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场,聚焦推进城市数字化整体转型,把新要素集成起来,潜能释放出来;同时在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中,积极参与国际新规则、新标准制定,代表国家提出更多“上海方案”——最终形成可供全球借鉴的新标杆,实现“换道超车”。  

以创新激发活力,增强软实力的动力引擎。市委委员杭迎伟表示,创新早已融入浦东的血脉之中。张江科学城流行这样一句话,“背着书包进来,成就非凡事业”,这里的每一天都在演绎创新创业的传奇。而这些传奇的背后是热带雨林式的创新高地建设,吸引了更多有技术、有梦想的青年前来创新创业。  

随着数据资源等新要素不断涌现,城市软实力建设面临规则重构、标准重定、秩序重塑等“新变量”。市委委员陈鸣波表示,面对国际经济秩序重构,国家需要上海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他强调,数字化转型正是上海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发力点之一,更是“换道超车”的绝佳机遇,一定要将上海打造成为“数据新高地”,打开新赛道。  

市委委员陆卫东等则指出:一个城市的法治环境,正是软实力。制度环境将打造可信赖、可预期的城市,利长远固根本,法治起到引领和稳定的作用。上海要进一步推动制度规则和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其中法治是核心要素。实现法治理念、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形成全周期法治大环境。讨论中,有市委委员关注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他们认为这在软实力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以法治推动改革,助力上海成为重大改革、重大制度创新的策源地。  

做厚软实力,就要放大上海之“实”  

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  

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的创造力、竞争力,必须充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起而行之,推进城市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可持续。  

与会市委委员们认为:锻铸软实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让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理性思维、责任意识等深入人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打造更多新载体、新场域,把人民群众蕴含的磅礴伟力充分释放出来,紧紧依靠群众,让城市处处涌动创新创造的激情,让城市软实力无处不在。  

人是城市精神的个体表达,自带“精神流量”的一个个市民,塑造着城市精神之美。在市委委员刘信义看来,想要提升城市软实力,其中关键就在于提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特别是,要关注到年轻群体最现实的生活需求,给予其贴心的人文关怀。  

就在上周,40余国驻华使节参观杨浦滨江,市委委员谢坚钢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向他们亲切介绍。他认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一江一河”滨水岸线就从一个角度展现着城市软实力。他表示,杨浦区将继续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加快建设来者心动、观者心悦、居者心怡的美丽城区。同时,将努力打造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等4个示范区,进一步彰显宜居、宜业、宜创的城市魅力。  

中心城区,要素资源富集,如何把静态资源化为发展动力?市委委员鲍炳章、杲云等这样注解,在城市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当下,要充分利用好核心要素和人才资源,构筑“未来城市”的软实力。从教育到养老,从推进旧区改造到风貌保护等,只有全方位接驳品质生活,才能使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激发动员起最广大的力量参与软实力建设。  

市委委员郑健麟、陆晓春等强调了“党的全面领导”。他们表示,《意见》明确了提升软实力的发力之处,让广大干部群众能够进一步形成共识、明确目标和奋斗方向,形成倍增效应。这当中特别要强调党员干部的“硬本领”“硬功夫”,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城市工作的行家里手。(记者 顾一琼 唐玮婕 陆益峰 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