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的力量让胡可一坚持不断创新——

将核心技术紧握自己手中

发布时间:2021-09-07

图片10

和许许多多男孩子一样,胡可一儿时特别喜欢各种交通工具,“趴在黄浦江边看船只来来往往是最开心的事情……”这份童稚的初心一坚持就是30年——1982年进入江南造船至今,从未离开。  

如今,依然最爱造船的他已是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江南造船集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而且是船舶工业界少有的未读过硕博研究生的总工程师。初心的力量给他带来了满满收获:不仅带领研发团队创造了中国船舶工业史上的数个第一,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船舶工业的飞速发展。近日,他又获评为2021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工作中“学”不断突破  

1982年,胡可一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进入江南造船。从进厂工作至今,他见证了一艘艘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船舶驶出国门。  

一开始,国内船厂连标准的合同文本都没有,出去都是一口“哑巴英语”,而请的翻译不懂技术,交流效率大打折扣。为了赶上时代发展需求,没去过国外留学、没念过硕博、刚进厂不敢开口说英语的胡可一,自己出钱上夜校恶补英语。“下班后我就骑自行车去市中心,上夜校到八九点钟,在旁边吃个盒饭。”  

“夜大学”的同学大多是为了考托福出国留学,只有胡可一为了工作拼命“补课”,又在工作中不断创造学习机会。“我看老外怎么写传真,句子怎么用,下次也尝试着用,慢慢用几遍就记牢了。在接待船东、监造代表和船级社的验船师时,我都尽力用英语和他们沟通。”  

核心技术 牢牢在握  

胡可一坚持在工作中深造。他坚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坚持自主创新,将更多的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  

1997年,胡可一开始领导小组进行创新技术攻关,并把目光投向了超大型全冷式液化气船(VLGC)。“当时国外对中国采取技术封锁,我们只能自己攻关。”2003年,江南造船启动整体搬迁至长兴岛的方案时,他坚持把该船型作为主攻方向。  

2007年,胡可一重启该项目研发,他和团队紧跟最新趋势,开发了新一代船型,并在2012年前后为船厂获得了8艘VLGC的订单,打破了国外垄断。“突破这个船型完全靠自主创新。现在,就这个船型而言,我们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之列,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胡可一底气十足地说。  

不忘初心 坚持一线  

虽然长期从事船舶设计和研发工作,但作为技术“一把手”的总工程师,胡可一在船舶建造完工交付前,有时也要参加试航,风险难以预料。2000年,胡可一接到紧急通知,深夜出海修理“唱歌的螺旋桨”,某试航船反馈发现航行中船体内有杂音。  

“当时海上风浪很大,拖轮摇摆得非常厉害。如果不关舱门,海水马上会倒灌进船舱。”到达目的地后,拖轮向前靠上去,胡可一先跳到落差将近2米的舷梯上,再爬上船。  

“我们立刻下到机舱后部实地听音,与船级社的专家多次沟通后,判断出杂音来自螺旋桨,后来发现是螺旋桨制作过程中出了一个差错。”胡可一在船上待了两三天,随后将勘验结果带回船厂分析,并修正了螺旋桨的边缘形状参数,顺利解决了问题。  

2019年5月,57岁的胡可一卸任总工程师。改任科技委主任的他更加注重把握技术方向、培养年轻团队,让这所百年船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2021年,胡可一的肩上又多了份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的担子。戴上安全帽,深入船厂最繁忙的工地,首席科学家时常是一位普通的造船工人。  

看着超大型龙门吊来回摆动,人工引导的运载车忙碌穿梭,工友们焊接锻造火星四射,他的眼中依然有光,儿时的造船梦依然在心中澎湃。(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