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从健全评价体系到纳入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一份持续关注两年的提案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1-19

图片1

图片2

  2年前的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丁晓东委员提交了一份个人提案,呼吁建立健全大学科技园评价体系。在他看来,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但现行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已无法适用于新常态下国家和上海对大学科技园设定的功能需求和战略要求。

  “当时使用的大学科技园评价体系还是在2010年左右建立的,这导致大学科技园最核心的三大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丁晓东建议,将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三大核心功能的发挥视为大学科技园评价的重点,将孵化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众创空间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作为重要观测指标,同时强化对科技园增值服务考察,引导大学科技园通过整合教育、科技、产业资源,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人才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1年前的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会上,作为市政协教育界召集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的丁晓东委员牵头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就“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升大学科技园能力”展开调研并形成界别提案,直面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与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中有待提升的空间问题。

  在1月18日晚间市政协2021年部分优秀提案获奖者与记者见面会上,丁晓东委员回顾了大学科技园相关提案从“出生”到“落地”的过程,并畅谈了下一步的思考。

  丁晓东介绍说,在广泛调研全市所有大学科技园、长三角较为成功的大学科技园范例及相关主管部门、区县、企业、创业人士后,调研组发现:当前大学科技园与校内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职能部门因功能定位和职能划分不同,缺乏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据统计,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占所有在园企业数(包括在孵企业)的27%,相当数量的在园企业和高校没有实质性关联。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具体该如何落实呢?对此,提案建议加强规划布局,将大学科技园纳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与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将大学科技园践行核心功能的成效纳入大学评价体系,大学应将科技成果转化视为完整链条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从需求到研发、从研发到制造、从制造到产品的成果转化完整闭环。

  “虽然不能说是我们持续关注和调研的结果,但是2020年科技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在多年停滞后,评价体系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中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考核指标。”丁晓东充满自信。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0到1”,那么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1“100”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器。“好比一个项目的成功,需要设计、建模、打样、调试、生产等供应链上的一系列流程。只有全部串联起来,才能发展壮大。”丁晓东表示,接下来要主动融入、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大科技园分基地的产业培育和模式创新,推动长三角大学科技园合作,以大学科技园为先锋和纽带,打造长三角区域合作示范基地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示范区,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长三角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成长极和动力源。“要建立竞合关系,打造一个更强大的产学研力量;要改变“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在体制机制方面更深入、更大胆。”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有必要改变当前大学科技园只与政府、其他大学科技园联动的现状。”丁晓东说,可以将大学科技园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科技园成为跨区域联动发展的纽带和先锋。(作者:姜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