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十二届上海市委七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从六个方面二十条举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
很多人把这次会议称作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再出发”。 2015年5月,十届上海市委八次全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十年,三届市委接力推进、持续加力,上海科创中心实现了从“打基础”到“建框架”再到“强功能”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这是上海市委本次全会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背景。大江东记者认为,与10年前相比,本次《意见》主题里“为国担当勇为尖兵”8个字,正揭示了“再出发”的使命感、任务书和路线图。 如何体现“为国担当”?怎样做到“勇为尖兵”? 几个维度,大体观之。 6月11日,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展会上,参观者和机器人交流 产业布局的“取”与“舍”——不做“短平快”,要搞“高精尖” 产业布局关乎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全球影响力,有时候,选择“不做什么”往往比选择“做什么”更难。上海在产业布局上的“取”与“舍”,体现的是这座城市对自身肩负的国家使命有着准确的定位认知——不搞简单易行的“瓜菜代”,不做跟风重复的“伪创新”,而是以培养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眼光,锚定真正改变世界的“高精尖”。 从发展壮大三大先导产业,到率先布局未来产业,上海每一处落子都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的上海,必须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与会代表在讨论《意见》时,众口一辞。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正伟深有体会。在临港,近年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年均达5.18%,位居全国前列,持续投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和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支持高科技企业落下来、长起来。在他看来,“国家队”就是要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制度创新优势,干别的地方没有条件干、也干不了的事。 “抢占前沿领域制高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些任务描述,标注了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目标任务。凡与上述要求不适应的,上海态度坚决:舍。 比如,针对上海基础研究资源过多投入在低风险、易出论文、出小成果项目上的现象,《意见》指出,这与抢占前沿领域制高点要求不适应,要求上海应该开展的基础,必须“聚焦重点基础学科领域、交叉融合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在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看来,产业布局的“取”与“舍”,也需要新的视野。晶泰科技主要从事AI机器人创新研发平台的开发,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开车两小时可以在长三角城市群里把研发需要的硬件、模块配齐,“这就是上海作为中心型城市的辐射量级和竞争优势。”他认为,AI技术既改变了科研范式也重塑了创新模式,创新创业不一定要在实验室周边,将更加倚重创新人才聚集、产业链配套完备、蓬勃发达的商业、金融环境。 徐汇“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内展出的“智能自主实验平台” 科技创新的“快”与“慢”——抢抓“窗口期”,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一方面,技术迭代日新月异,技术熟化周期、成果转化周期、产品迭代周期大大缩短,许多领域“窗口期”转瞬即逝,一旦错过就可能失去产业主导权,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基础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定力,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以“慢功夫”培育原创能力。 如何在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中寻找“快”与“慢”的平衡点,抢抓关键“窗口期”? “提升创新效率”,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任务表中,被放在突出位置。 上海万纳巨合高分子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贺聪泽对此有切身感受。2024年,他创业做的聚合物业务,是不少前沿领域的“关键小材”。可聚合物属于重资产,初创资金从哪来?关键时刻,行业龙头企业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上海科创接力一期基金,给万纳巨合投资600万元。 正是借助这笔资金,贺聪泽进设备、募团队、闯市场。迅速做出国产替代产品。中美关税摩擦之际,国外的产品进口受到关税影响,为他们的产品抢占市场提供了“窗口期”,企业订单已经排到了3个月后。“创新就是抓机会的事情,抓科技创新一定要讲效率。”贺聪泽对此十分认同。 效率从哪来?《意见》强调,要推动全链条创新加速,让各环节都具有效率意识、速度意识。以金融支持为例,就是要加强概念验证基金推动技术可行性加速论证,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推动样品样机研制加速,后续创投基金推动商业落地加速,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推动产业化放大和市场整合加速,形成对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俯瞰上海张江科学之门 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重”与“轻”——要以耐心、定力涵养一流创新生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上海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5433家增长到2024年的2.5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从2015年的3.4%提高到2024年的4.4%。 然而,上海没有满足于这份成绩单。而是深刻反思在创新型企业培育上的三种倾向,即“重引进、轻培育”,习惯于招引成熟的项目,缺乏从无到有培育初创企业的耐心、定力和能力;“重后期、轻前期”,习惯于对已经具备规模、形成品牌的企业“锦上添花”,缺乏对早期创新企业持续的关心关注和服务扶持;“重本体、轻溢出”,眼睛里只有孤零零的几棵“大树”,对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领军企业投资孵化创新企业等溢出效应研究不深、谋划不够。 对此,《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要求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企业要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对初创企业,重点解决创新资金问题;对已形成产品的企业,重点帮助对接市场;对产品落地、成长加速的企业,要提前谋划生产空间。 “要加强对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不能中途‘跟丢了’。”会议强调。 静安区区长翟磊说,静安将发挥专业服务机构集聚的优势,从企业端、人才端、机构端发力,做好科技创新服务。 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处长张励认为,自2023年6月开始启动建设12家高质量孵化器后,上海对科创企业的培育方式、上海的整体科创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孵化器从过去聚焦单一赛道,到如今注重培育整个创新生态和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通,在区域优势产业创新生态构建过程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 干字当头、奋力一跳。踏上新征程的上海,正以更加务实的行动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更加昂扬的面貌开创“五个中心”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