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工业区高楼村:“高楼”干部勤“下楼”

发布时间:2014-06-19
  上海基层党建网讯    高楼村位于金山工业区西侧,与镇区紧邻相连,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辖 12个村民小组,860户农户,2850人,外来人口3000余人,是典型的城中村,也是经济薄弱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高楼村党总支围绕“三个点”的工作思路,即找到落脚点、找好支撑点、找准发力点,切实转变作风,真心服务村民,扎实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合力打造“美丽高楼”。
  
  抓好队伍促发展
  
  勤于学习破难题。建立每周六上午班子学习交流例会制度,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交流通报各自分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作打算。把工作中碰到的疑难杂症提交班子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提升民主决策水平。通过学习达到了“三个提高”:一是服务群众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二是工作的信心有了很大提高;三是破解难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秉持“五多五少”。即呆在办公室少一点,走进农户多一点;考虑自己少一点,关爱群众多一点;空话虚话少一点,实事好事多一点;扯皮推诿少一点,主动担当多一点;自以为是少一点,团结协作多一点。真正做到“高楼”更上一层楼,关键干部要“下楼”。
  
  深化组团服务。把95名党员及34名非党骨干分子结对联系到每家每户,发挥“六大员”作用:一是服务员,热心服务群众、关心群众;二是示范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引领身边的群众;三是宣传员,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村规民约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村“两委”提出的工作要求;四是指导员,言传身教、献计献策、帮助指导群众致富;五是信息员,倾听群众意见,做好信息收集梳理反馈;六是调解员,帮助调解邻里纠纷和矛盾,做好“老娘舅”。
  
  关注民生办实事
  
  推进实事项目建设。由于经济薄弱和历史原因,全村老百姓日常出行的近20公里路都是石子路和泥路,9座桥梁全部是危桥。村干部在走访中听到老百姓强烈的呼声,经过调研形成报告,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最终将高楼村列为村庄改造项目。2013年完成墙面白化270户、9座危桥得到了翻建、浇筑了10公里水泥路,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的日常出行。
  
  完善安全配套设施。高楼村区域内有朱行小学、朱行中学两所学校,村周围的主干道是学生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白天车水马龙,夜间没有路灯照射,使得这条主干道存在不少交通安全隐患。村干部在走访听取村民意见后,迅速派人勘察、优化方案,投入23万元,安装了45盏太阳能路灯。同时,在早晚高峰出行人多的4个视线盲区的交叉路口,安装了4只广角镜,完善了交通安全配套设施。在“双百结对”单位区水务局给水所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无偿为全村农户的1000只老旧自来水龙头更换成节水型龙头。在区综治办的关心下,做到了多户联防警报器全覆盖。
  
  村民参与促自治
  
  推进“四自”管理。高楼村将违章建筑、土地无序流转、无理上访、无计划生育、丧事不简办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条款,对违反者制定相应处罚措施。村里专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最终一致通过村规民约条款。把通过的村规民约发放到每家每户,广而告之,起到了良好效果,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以往,农户土地一直存在着私自流转,一度造成农业水利设施损坏、资源浪费、出租承租方引发矛盾等,且流转率仅有8%,通过整治后,土地流转近1100亩,增幅262%,达到三个“进一步”目标:农户土地流转率进一步增加、合作社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设施集约化和规模化功能进一步显现。
  
  实现“五让”目标。针对过去村务运行缺乏透明度、民主监督不到位、村干部在群众中出现信任危机的情况,村里率先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把熟悉村里情况、办事公正、关心事务、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5名老干部、老党员选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村务监督。村监会主任列席村“两委”班子会议,既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又架起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彻底改变了以前村干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工作格局。在村庄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两位村监会成员全程参与了道路硬化、墙面白化工程施工的监督,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基础层厚度过薄的现象,亲自用皮尺测量并向村委会反映,及时进行整改。通过努力,真正实现了村民自治的“五个让”:村里的事情让村民知晓、让村民参与、让村民作主、让村民监督、让村民满意。
 
(来自:上海市金山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