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服务终点”:宝山张庙街道社区事务中心再提服务能效

发布时间:2014-07-01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宝山区张庙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服务,继实行365天全年无休和“一口式”服务后,把这当成新的起点而不是服务的终点,再次推出“换位思考、协同办理、首问责任、工作日清”的操作模式,全体工作人员以“用心、耐心、细心”的服务,换取居民群众的“暖心、放心、舒心”。
  
  预约办理,无论早晚都能办事
  
  教育实践活动前,中心已经实行365天全年无休工作制度,但群众是否完全满意了?在活动的听取意见阶段,中心领导注意到有居民反映:现在居住在张庙地区的居民多是双职工家庭,平时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的窗口上午8点半正式上班,可那时上班的居民早已出发去工作了,下午居民回家,中心也下班了,好不容易有了周末,居民一方面要处理许多家务事时间很紧张,另一方面就是到了中心办事,也因为办事的人都在周末“扎堆”而花上更多的时间。这样的意见让中心认识到,即使实行了全年无休,服务群众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对此,中心工作人员主动提出“预约办理”,只要居民事先打电话与他们约定,无论早晚或者双休日,工作人员都会准时等候,随到随办。现在每天8点半正式上班时间前一个小时,不少窗口内已陆续闪现出工作人员的身影,一些电话预约过的办事群众,可以一大早赶到中心,顺利办完事情,群众高兴的讲:“现在办好事情再乘车上班,也笃定来得及!”
  
  急民所急,服务群众不分上班与下班
  
  针对以往窗口办理“审批多、指导少,急躁多、耐心少,退办多、解释少”的问题,中心在开展“我与群众心连心”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推行首问责任制和工作日清制度,要求中心工作人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力争把群众的急难愁事尽快办好。
  
  杨女士是个外来媳妇,根据相关政策,这个月杨女士终于可以和女儿一起报进上海户口了。这天下午,杨女士到中心开具《宝山区户籍人口婚姻生育情况证明》,工作人员老沈发现杨女士提供的材料部分已过有效期,另外还缺少了一份需要杨女士原籍派出所出具的证明。“我女儿今年要在上海报考大学,眼下正急着要报上户口呢!”杨女士一听需要补办,急得差点哭出来,“我回四川老家开证明,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望着情绪几乎失控的杨女士,老沈把她请到后台,先给她倒了一杯水,随后与她交谈。慢慢地,杨女士回想起,几年前曾到泗塘派出所报过户口,因年限不够被退回来了。但当时好象递交过一份老家派出所出具的证明。老沈一听,眼前一亮,“这样的话,希望大了!我们现在兵分两路,我替你到派出所查阅材料;你呢,尽快去补办已过期的资料,争取在下午5点半拿齐材料回中心办理。”“真的?那你们不是要下班了,还帮我办?”杨女士有些疑惑。“没关系,不能耽误你小孩考大学啊,更何况我们有制度,工作日清。”
  
  这天下午5点半,双方终于会合在中心,事情进展顺利,老沈为同时到达的杨女士出具了相关证明。杨女士感激的说:“太谢谢你们了,明天我们终于可以给女儿报名去了!”
  
  梳理情绪,真心换来群众理解
  
  中心是集中为居民办事的单位,但总是有群众的事情不能马上顺利办妥,有的群众不理解,有时有过激的言行。过去中心工作人员总是把这些群众当作“闹事的人”对待,希望派出所能出面制止。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中心要求每个工作人员能换位思考,明了“我是谁?为了谁”,把办事群众当亲人。
  
  泗塘一村130号刘女士多次来中心办理帮困补助手续未果。原来刘女士是从崇明插队回来的知青,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崇明并非外省市,她不能享受这项补助政策。刘女士一时难以接受这个规定,冲动之下,对着当天的工作人员小沈破口大骂。小沈没有急于解释:“阿姨,发火是不解决问题的。要不,我们试着向有关部门反映,看看还有没有办理的余地?”小沈和言悦色的态度,让刘女士逐渐冷静下来。她告诉小沈,她在2004年为子女申报户口时,市政府曾为她作出过“其子女属于知青子女类型,给予批准落户”的批复。“这个批复很重要!”小沈一听连忙说,随后立即向区人社局反映,对方听后表示,“三天之后给予答复”。三天后,答复来了——刘女士可以申领帮困补助金。“既然能够领取帮困补助金了,帮困补助医疗保险也有可能办理了。”小沈还帮刘女士想到了。看到被自己骂过的工作人员还这么为自己着想,刘女士感激不已:“小伙子,你和我孩子差不多大,我头回骂你,真是太不应该啊!”小沈笑了:“阿姨,你完全可以做我的长辈,我为你办事情,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思想转变带动了作风转变,张庙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在一件件实事中践行群众路线,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传递给居民群众。
 
(来自:上海市宝山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