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湖”是一本好书

发布时间:2016-01-04

郁 群

  今天耒参加“宝山湖”的研讨和发行会,我很高兴!我有机会在这里看到作者凌逸飞先生,心里真的很感动,他不仅亲自参加了“宝山湖”的建设,而且在双目近于失明的情况下终于写成了这本几十万字的好书,这与“宝山湖”这个奇迹一样是又一个奇迹。

  “宝山湖”是一本好书,它真实地写下了这样一个奇迹:宝钢要用水,身在长江口却不能用长江里面的水,因为这里常有海水混进耒,这怎么办?有人建议到淀山湖取水,水管工程已经开始。一些聪明的工程师敢于创新,在长江口造一个“宝山湖”,根据海水耒临的规律,“避咸蓄淡”。“宝山湖”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宝钢就近用水问题,而且,使上海人民用水也有了新来源。

  读“宝山湖”这本书,我赞成著名作家袁鹰的看法:“我们不能也不必用一般长篇小说那样的习惯去要求它。它虽然没有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没有个人和家族悲欢离合的故事,沒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儿女情深,却同样地吸引、感动读者的心,鼓舞读者的精神,激励人民群众的斗志,因为我们大家同宝钢儿女一样,都在做着同样宏伟瑰丽的中国梦。”我认为这段话非常精采,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宝山湖”这本书,不要用文学的标准看待它,而要看到多少工程人员的创新精神,看到他们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敢于自己承担风险和废寝忘食地苦干的作风。这本书对当代读者有一种巨大的鼓励作用,对后代--比如说一百年后,更有一种“释读历史”的作用,因为届时总有人想了解建设“宝山湖”的情况,那么,只要翻阅这本书就行了。但是,由于本书作者在写作时,为了避免某些矛盾,把个别人物的真名改掉了,因此,就把全书说成是“纪实小说”。我认为这样不好。不要认为有“纪实”二字,读者就会认可你写的“基本是事实”;要知道有“小说”这个词,读者就会自然地想到“虚构”。读者必然会猜想,书中什么地方是事实?什么地方是虚构的?而“宝山湖”这一本书写的都是事实,那又何必叫“纪实小说”呢?我曾建议把老作家曹阳请来 ,在这个会上讲解一下,什么是“纪实小说”。可惜他生病今天未能耒。我在这里讲解一下我的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流行一种体裁叫报告文学,即在叙述一个事体时可作某种虚构;到了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纪实小说”,即在叙述一个事体时可作更多的虚构。“宝山湖”作了“更多的虚构”吗?没有虚构。所以,我曾对张贻康(与凌逸飞密切合作者)说过,我建议“宝山湖”再版时,把“纪实小说”攺成“长篇通讯”(个别人名未用真名作必要的说明),並配上一些人物活动的照片,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宝山湖”一书的真面目。

  注:本文系作者在“宝山湖”一书的研讨和发行会上的主要发言。“宝山湖”一书的作者是凌逸飞和张贻康,笔名何湘,于2013年1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年7月召开研讨和发行会。

凌逸飞(中)在会上。

张贻康(中)和本文作者(左一)在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