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城区转型的“中国模板”

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科技领域巡礼之知识杨浦崛起之路

发布时间:2018-10-11

编者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时光荏苒,一晃已经过去了40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上海这座曾经的东方之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回眸40年的变化,无限感慨,无限骄傲。但我们的笔无法触及到上海科技的每个领域中,因此,我们先选取了一个区、一所大学、一位科学家、一个产业40年的发展历程,以小见大,折射出整个上海科技领域40年来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后续还将有浦东科技发展等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40年的岁月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一瞥,但对于上海杨浦区而言,却走过了一段充满艰辛、跌宕起伏的岁月。中国百年工业文明在这里得到延续,杨浦成为老工业区成功大转型的“璀璨明星”,谱写了科教兴国、创新驱动的时代凯歌!

今天,在昔日辉煌的传统工业退潮后留下的土地上,已聚集7000多家现代化科技型企业,在2018年公布的中国“独角兽”名单中,在杨浦创业崛起的优刻得云计算、达达京东到家、学霸君、阿里体育等名列其中。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区的代表,杨浦近年来一直在第一梯队阵列中,在国务院公布的《2017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杨浦区被表彰为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

老工业明星的转型之困

杨浦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得清政府被迫让上海开埠通航,杨浦工业化道路至此拉开帷幕,毗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的杨浦成为中外客商瞄准的目标地,大量企业在这里建立。

在中国工业史上,杨浦有值得骄傲的数个第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中国第一家机器纺织厂……上世纪20年代,60平方公里的杨浦聚集了近一半上海产业工人。

新中国建立后,计划经济优势让杨浦工业奇迹继续呈现。最辉煌的时候,杨浦曾是整个大上海工业的中流砥柱。永久牌和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等在杨浦诞生的著名品牌,曾经代表了上海制造的实力和形象,至今依然留在全国人民记忆中。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洪流冲击着传统工业,一度是财政摇钱树的大批纺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陷入大面积亏损。造纸、制造等优势产业导致的污染问题逐渐显现。百年杨浦承受着大批企业关停并转的巨大冲击,本世纪初,杨浦有1000多家工业企业关门,产业工人从60万跌落到6万。杨浦经济地位一落千丈,2000年财政收入排名是上海区县中倒数第二。

从辉煌落到低谷的惨痛经历炙烤着杨浦干部的心,杨浦能不能再度崛起,杨浦依靠什么能量再度冲击到过去高度,甚至实现超越?

“工业锈带”如何凤凰涅槃

事实上,传统工业区的转型不仅是杨浦遭遇的难题,美国东北部工业基地、德国鲁尔工业区等都经历过类似困境,但是之后它们都如脱缰之马,完成各自转型。杨浦将借助什么资源实现凤凰涅槃?

杨浦最大资源就是科教实力,在杨浦,汇聚了复旦、同济等10多所高校和百年工业遗留下来的100多家科研机构,这里有全市50%的博士、硕士研究生,40%在校全日制大学生。百年大学文明给了杨浦涅槃的巨大底气。

1997年,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就在杨浦倡导并推动成立上海第一家在高校附近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希望依托复旦等高校的创新优势,培育创业企业。

要把暂时“低谷”变成永远的“谷底”,要把“谷底”变成杨浦跃上高台的起跳板,时任杨浦区委书记的杜家毫在全区党员干部会议上指出,杨浦没有自然资源,最大的资源就是知识资源,这是一只“金饭碗”,是“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先锋。

2003年,上海市政府举行杨浦大学城建设专题会议,明确建设杨浦大学城对于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意义。

工业杨浦开始全面转型,知识杨浦呼之欲出。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融合、联合发展,杨浦的各行各业都要为知识经济服务,几十万下岗转岗职工开始全力服务创新创业,一盘看似无法走通的死棋瞬间变“活”!

大转型中闯出一条创新路

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险阻、有阵痛,需要勇气、智慧和韧劲。杨浦拿出的是豪迈无比的“三个舍得”“四个敢于”,还有全区各委办局工作人员坚决落实的“一线工作法”。

最好的土地必须“腾”给大学,杨浦区把新江湾城1500亩土地提供给复旦大学建设新校区,还拿出2.5亿元资金支持建设。改革的10多年间,杨浦大学用地从4.2平方公里增加到7平方公里,科教用地新增加4000亩,这些新增土地上诞生了7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和10个专业化大学科技园,园区内诞生的80%中小企业都有高校背景。

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四敢”精神,在杨浦所有党政干部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贯彻“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快速解决实际问题。本土成长的数字化保险技术服务商易保网络已傲立于世界,创业团队清晰记得2006年刚搬到杨浦时,区领导现场办公帮企业解决难题。而在西门子和IBM等知名跨国公司落户杨浦的背后,也有区广大干部付出的担当与心血。

打破一切阻碍知识经济发展的藩篱,区、校、园、所、企的资源在杨浦快速融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就是一个成功典范,其年产值从2002年10亿元攀升到2010年的180亿元,2017年更是达到368亿元,增长速度让人惊叹!

2008年,杨浦税收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在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2009年,杨浦区级财政收入逆势上扬,位列全市增幅前列。时任科技部党组书记的李学勇在杨浦考察时指出,杨浦经验对全国大中城市,特别是智力和科技资源集聚的区域有借鉴作用。

2010年,百年杨浦终于站到国家创新战略最高层面来谋划自己的发展,杨浦区成为国家科技部命名的全国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中的一员。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不断超越

今天的杨浦已站在时代浪尖上。知名的“AI+教育”企业英语流利说已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打造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零起点创业成功的神话。而“最具潜力创业板公司”的华平科技、创造本土创新企业“迎娶”行业国际巨头佳话的儒竞艾默生、中立云计算服务商优刻得等众多知名高科技企业也在杨浦崛起。这些中小科技企业都可能是未来强大的独角兽,而托举它们崛起的是杨浦的“创业前—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4级孵化服务链,是以长阳创谷为代表的遍及全区的80余家众创空间,以及包括硅谷银行在内资金量异常充沛的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

国际化是杨浦科创的发展目标。2010年,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在创智天地设立办事处,杨浦还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组织超过20批次的200多家企业到两地互访,2017年成功举办中美绿色创新论坛等活动。杨浦还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以团体会员形式加入麻省理工学院全球产业联盟,组织17场专题交流活动,2017年MIT中国年会在杨浦成功举办。

杨浦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畏浮云遮望眼”,在现任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眼中,有多大胸怀,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舞台。

创智天地、国定东路、长阳路和环上海理工大学四大创新街区的建设,滨江创新带的崛起,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杨浦的创新布局不断完善,创新氛围愈加浓郁。

在双创航船上,杨浦人还将全力划桨,为上海和全国的创新创业事业发展贡献出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