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胡丽丽眼中,科学家之“美”在于专注

发布时间:2019-06-28

hulili01

hulili02

“激光钕玻璃很神奇,小能量的激光通过后,便可以放大变成‘小太阳’量级的能量。”说起她打了32年交道的“激光钕玻璃”,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胡丽丽的眼中依然闪着光。

自从来到上海光机所,胡丽丽一直从事激光玻璃、激光光纤基础研究及其制备技术的研发。在此过程中,她带领团队攻克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自主发明并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首条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线,实现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近日,胡丽丽入选了上海市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

半世纪努力,打造激光装置的“心脏”

笑容亲和,说起话来轻声细语,胡丽丽看上去很“低调”。她总说自己是“做了些应做的工作”。但其实,她和团队研发的钕玻璃却一点都不低调。

从1964年建所至今,上海光机所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对激光钕玻璃进行研发。1987年,在浙江大学完成材料学本科、硕士学习后,胡丽丽慕名报考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博士,也由此与钕玻璃结缘。

为何钕玻璃如此重要?胡丽丽解释道,钕玻璃是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的核心元件,能实现激光能量的放大,相当于是高功率激光装置的“心脏”。进入21世纪,我国激光聚变装置的研究对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是解决该需求的唯一途径。

不过,要将娇气又活泼的钕玻璃打磨成“完美玻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尺寸的激光钕玻璃成品要同时满足28个技术指标,包括符合高光学质量、低应力、无铂颗粒等夹杂物、高一致性等。

在攻关过程中,胡丽丽团队遇到了不少挑战,其中钕玻璃总是在封闭式隧道窑炸裂,就让团队伤了不少脑筋。成型后的钕玻璃温度高达六七百摄氏度,需要在这个隧道窑里待上一个星期,逐渐冷却到六七十度才能处理。实验初期,玻璃在隧道窑里发生了炸裂。请来的外援专家,到现场看了后也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在场的人都沉默了。“必须上,必须解决问题。”秉着这样的决心,胡丽丽当场拍板自己解决。她带领团队花了半年时间,重新做方案,改变隧道窑的结构,终于解决了玻璃炸裂的问题。

经过10多年的持续攻关,胡丽丽团队逐项攻克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涵盖的连续熔炼、精密退火、包边、检测四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以连续熔炼为核心的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团队研制的大尺寸N31激光钕玻璃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神光”系列装置,应用于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

面对10余年努力达成的成果,胡丽丽又一次低调了:“目标实现的背后,其实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晶。我很幸运,正处于历史的当口。”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