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大型轧钢厂竣工投产

发布时间:2014-06-23

图为当年纪念“三大工程”的出版物。

图为当年纪念“三大工程”的出版物。

 

  1953年10月27日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建成并生产出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11月30日,该工程之一的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并轧出中国第一批大型圆钢。12月19日,全国最大的高炉——鞍钢炼铁厂7号高炉竣工投产,炼出第一炉铁水。至此,鞍钢“三大工程”全部建成投产。21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并为“三大工程”竣工投产题词。24日,毛泽东主席给鞍钢职工复信:“你们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来信收到了。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一九五三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参加这三项工程的全体职工和帮助鞍山建设事业的全体苏联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我国人民现正团结一致,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你们的英勇劳动就是对这一目标的重大贡献。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发挥你们的智慧和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就。”12月26日,鞍钢隆重举行“三大工程”开工典礼。27日,《人民日报》为庆祝鞍钢“三大工程”开工发表题为《我国工业建设的伟大胜利》的社论。
  
  “三大工程”今昔
  
  岁月流逝,但有些日子至今想起来依然令人激动不已。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三大工程”开工典礼,这是鞍钢人以至全国人民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在它轰轰烈烈建成投产55周年的日子里,再次走近“三大工程”,今日的现代化“三大工程”给我们的又是另一番惊喜。
  
  “三大工程”是鞍钢解放后建设起来的首批大型现代化骨干工程,也是全国转入大规模建设的序幕。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于1952年7月14日和8月1日先后破土动工。大型轧钢厂设计年产50万吨,投资10471.5万元。无缝钢管厂设计年产6万吨,总投资5337.1万元。7号高炉有效容积为918立方米,于1953年2月27日开始炉基施工,同年7月9日进行炉体安装,单项投资1087.5万元。“三大工程”建设规模宏大,技术极为复杂,都是前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并提供成套设备,由我国自行建设安装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现代化工程。
  
  当时,鞍钢职工以开天辟地的气慨,经过艰苦的努力,创造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鞍钢“三大工程”在一年多的时间全部竣工投产。大型轧钢厂于1953年11月30日胜利投产,工期一年零三个月;无缝钢管厂于1953年10月27日成功地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工期一年零三个月又十三天;7号高炉于1953年12月19日炼出第一炉铁水,安装工期仅用五个月零十天。在“三大工程”开工典礼的前一天——1953年12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亲笔给鞍钢全体职工的复信中说:“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沉浸在欢乐里的人们,感受着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与鼓励,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参加了“三大工程”开工典礼这个有历史意义的盛会。
  
  一代一代人的记忆,让我们有幸感受当年“三大工程”开工典礼的盛况:在鞍山市中心人民剧院会场,门前是象征建设“基础”的4个巨大的红色方柱子,上面矗立着象征伟大建设的灰色钢架建筑物;用高炉和无缝钢管、重轨图案组成的“三大工程”开工纪念章模型,在会场门前的墙上发出金色的光辉。主席台的两侧挂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给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高炉开工典礼的纪念锦旗以及周恩来总理给大会的题词。
  
  如今,昨日的景象已不复眼前。走在今日的鞍钢股份公司大型厂,55年前所建的轧钢生产线已被改造一新,宽敞明亮的厂房,现代化的轧机生产线,给予人们的是全新的感受。万能轧制线主体设备由步进式加热炉、高压水除鳞、1150初轧机、1100初轧机、德国西马克引进的万能轧机机组、热锯机、奥地利努姆泰克公司引进的钢轨在线热打印机和步进式冷床构成。精整生产线由德国西马克公司生产的平——立复合矫直机、加拿大NDT公司生产的平直度检测仪、涡流表面探伤仪和超声波探伤仪、德国博纳尔公司生产的四面压力矫直机、德国瓦格纳、美国CMI和奥地利林新格锯钻组合机床构成。大型厂现可生产重轨、型材和H型钢三大系列产品,共13大类,30个钢种、130个规格57个品种,质量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其中50米长高速轨、RI60城市混行路面槽型轨、B1型电车轨、50N钢轨等均属国内首创,同时储备了贝氏体钢轨等前沿产品,使大型厂具备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鞍钢无缝钢管厂是新中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是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地。无缝钢管厂从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上切下200毫米一段钢管,送给敬爱的毛泽东主席。这段史话是鞍钢人的骄傲,更激励着鞍钢人前行。在半个多世纪的征途上,鞍钢无缝厂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追求、不懈努力,使建厂之初仅有一条生产线6.14万吨年生产能力的无缝钢管厂,发展成为拥有6条无缝钢管生产线具有80万吨年生产能力的无缝钢管厂。
  
  岁月磨蚀的是有形的设备,磨不去人们心中的力量。在长达55年的岁月里,鞍钢人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对7号高炉进行了数次大修。1977年,7号高炉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炉容为2580m3,采用了三钟快速布料器,被喻为中国的“高炉王”。1978年9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到7号高炉视察。当天,邓小平同志针对鞍钢的形势,发表了《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的重要讲话。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7号高炉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修后,高炉总高度102m,主皮带长度世界第一(573m)。在开炉后的一年里,7号高炉各项指标创国内最高水平,投产后第6天达产(4740t/日)。现在的7号高炉是经过改造性大修后的现代化高炉,有效容积是2580m3,生产能力已达到6000t/d。
  
  60年前,鞍钢的生产能力仅为年产铁50万吨、钢58万吨,仅能冶炼25个钢种,生产21个品种、97个规格的钢材。如今鞍钢已具备钢、铁、钢材2500万吨的设计综合生产能力,能够生产16大类品种、600个钢牌号、42000个规格的钢材产品。
  
  “鞍钢发展史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只要有重大工程建设,就能看到鞍钢的身影。”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说。
  
  60年来,鞍钢累计生产钢3.81亿吨、铁3.75亿吨、钢材2.77亿吨,上缴利税1245亿元,相当于国家对鞍钢投入的23倍。
  
  1953年,以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三大工程”为代表,新中国第一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在鞍钢相继竣工投产,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根重轨、第一座现代化高炉,鞍钢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生产基地。
  
  成长中的鞍钢,不仅涌现出“万能工具胎”、精轧机“反围盘”、“快速炼钢法”等一大批新技术,逐步淘汰陈旧落后的技术装备和工艺,还先后向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输送了5万多名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援建了攀钢、包钢、水钢等一批钢铁企业。
  
  “九五”以来,鞍钢相继开发出一大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品,如高强集装箱板、高强船板等高端钢材品种已经实现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形成了以上述高端产品为主导的热连轧钢板及钢带、冷轧薄钢板及钢带、涂镀板、宽厚板及中板、冷轧硅钢、大型轨梁、无缝钢管和线材八大精品系列。由鞍钢自主开发的1780冷轧宽带钢生产线、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06年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成功输出到济钢,改写了我国冶金重大成套装备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
  
  如今,鞍钢的选矿、烧结、焦炉等生产线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矿山、焦化、炼铁、炼钢、连铸到轧钢全流程的工艺装备也居国内领先水平。
  
  “与现在的技术相比,当年我们引以自豪的氧气顶吹技术革新真是‘小巫见大巫’。平炉改转炉炼钢,不仅炼钢效率大幅提高,职工作业环境、钢水质量全面改善,而且维修强度也明显减轻。” 从鞍钢第二炼钢厂离休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8岁的李怀庆说。
  
  2006年,鞍山老区改造已基本完成。鞍钢建成包括东部1100万吨精品基地和西部500万吨现代化精品板材基地,鞍钢地区的总体产量规模达到1600万吨。2008年9月10日投产的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加上2010年投产的鞍钢与凌钢合资组建的朝阳鞍凌钢铁项目,鞍钢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以上规模,不仅优化了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也使鞍钢钢铁主业完成了三大生产基地的布局。目前,鞍钢整体竞争力已进入到世界先进钢铁企业行列。
  
  1948年4月进入鞍钢化工总厂当钳工的原鞍钢化工总厂党委副书记赵世友,最近参观了现代化的鞍钢化工总厂,“我离开鞍钢已经18年了,今天看到的东西让我震惊。焦炉不冒黄烟了,熄焦不冒白烟了,排出的水不黑不臭了,厂区上空还有鸟儿飞翔。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现在都逐步变成现实了。”
 
(来自:国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