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如何开辟新赛道?其实科普不止“公益”

发布时间:2023-05-22

1

科普如何开辟新赛道?科学家有没有必要参加科普“产业”?

在5月20日上午举办的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对此表示:“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过去,我们理解“科学传播”时,更多认为这是一种公益活动。在5月20日上午举办的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陈凯先表示:“公益这个概念并不错,但不完整。随着我们对科学理解的发展,除了把科普作为一种公益活动以外,同时还要努力地通过市场的力量和中国产业的发展,对科普发挥巨大的作用。”

此次大会上,为助推科技传播人才发展与成果转化,激励更多优秀科研人才加入到“大科普”的行列中,上海正式发布科技传播领航计划。

01

陈凯先院士:通过市场力量,将科技创新、科技知识和科技精神做科普

2

“科学家一方面不断在科技前沿创造很多新的科学突破成果,另一方面也要让社会公众更加理解科学,更加支持,而且能享受科学带来的好处。那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作为在科学一线的努力探索的科研人员,同时也肩负着向社会更好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

陈凯先表示,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推动整个社会科技进步,确实要将科技创新和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科普作为公益活动,我们要积极投入和参与的同时,也要用科技手段,通过市场力量将科技创新、科技知识和科技精神,向社会做更多的传播和普及。这是两个方面的努力,科学家在这方面同样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有自己专注的科研领域,通过对科普活动互相交流,那么这种学科的交叉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世界。

02

樊春海院士:在上海交大,科普“同等重要”意识逐步形成

3

樊春海表示,作为一位从事科学普及的工作人员,在上海工作“海上科普”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上海在科普这方面尤其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做好科普工作,希望讲好交通大学科技故事。

在上海交大,科普“同等重要”意识逐步形成,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逐步展开。钱学森图书馆成为现在的“网红打卡地”。

在到上海交通大学之前,樊春海在上海光源工作。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之重器,上海光源不仅是科学家工作的热土,而且也是重要的科普基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的基地。在科普领域,上海光源也曾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科普专项的支持。

03

果壳创始人兼CEO嵇晓华(姬十三):从“流量科普”到“前沿科普”

4

上海市科学公民素养已经到了26%以上。在过去20年互联网发展里,被流量驱动的科普,更多是普通公众感兴趣的生活科普。前沿科普过去得不到特别好的发展,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的科普由于过于前沿,对公众来讲在互联网平台上得不到特别好的推广。

但随着前沿科技爆炸性发展,我建议加大对于前沿科技的科普化投入,不能只靠公益,要靠产业整体发展起来,才能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离我们越来越近,但可能越来越难理解的前沿科技。

“希望未来科学能像电影、音乐、艺术一样,成为普通公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04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科普难点在于公益性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协同

5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科普过程中来,尤其是真正让一线科学家把最前沿的技术进展和突破,有时间、有精力、有资源让他们能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面向前沿科技的科普,像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如何向全社会科普?科普不仅面向孩子们,还是面向社会中参与工作的人,从政府到产业到投资人的科普都是需要提升的。

“我是在2010年提出‘硬科技’这个概念。之所以当时想要提出这个概念,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我在中科院做科研,在转化的过程中,发现到了社会大众对于科技创新的这种关注度或者支持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大家更容易关注一些模式创新,而对如芯片材料这种为代表的底层的核心科技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就经常会遇到缺乏资金和缺乏支持的情况出现,所以我才会想到提出‘硬科技’这个概念,去呼吁社会大众来关注科技创新,尤其是底层的技术突破。”

05

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然:为什么会从原来“把人类送上太空”的事情变成做科普的事情?

6

其实我们最开始也做航天科技相应的科普,但更多是偏公益,偏社会效益。但一件事情只有变成产业“自己造血”,才能持续实现不停的滚动,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间产生很好的平衡点,达到双赢的效果。

背靠航天八院,背靠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有非常多神秘的航天器、可敬的航天人,以及令人讴歌的航天精神,如何把这些航天元素和STEAM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更大地开放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做航天教育。

航天八院、上海航天局,科研院所和公司结合起来会不会产生一种叠加的科普效应?

在科技大爆炸的时代,科普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