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业愿意“说出真问题”,科研团队愿意“跑出真本事”,那谁来组织这样一场接力?在上海,这个问题的答案正逐步浮现。
4年前,上海在全国推出首个市企联合设立、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的“探索者计划”。该计划由上海市科委与企业联合出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将实际技术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集中攻克科学难题。4年来,“探索者计划”参与企业从2家扩容到22家,共资助项目200余项,累计投入近2亿元。
问题落地:基础研究也有“源头活水”
也许不是每个技术问题都有清晰的科学表达,但一线的困惑总能指向科研的起点。
研发设计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上海核工院,近三年来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在20%以上,去年基础研究投入达到1.8亿元。
根据此次发布的新政,基础研究投入达到或超过1亿元/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作为核能‘国家队’和‘主力军’,这对我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重大利好,可谓力度空前。”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岩说。
核电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长周期迭代,其问题复杂性远超表面所见。一个看似简单的结构疲劳问题,往往隐藏着材料相互作用、力学响应、热传导等多层机理;又如燃料组件腐蚀背后,可能是原子尺度界面行为尚未清晰建立的结果。
正因如此,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现场验证、系统梳理、语言转译,既保留工程背景,又便于高校科研团队切入分析。
上海核工院科研创新部主任王丰告诉记者:“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题中的《先进核能材料腐蚀机理和性能预测模型研究》,就是从实际研发痛点出发的,如今我们已取得了一系列原创科研成果。”
今年,上海核工院梳理出17个新问题,包括反应堆安全系统人工智能建模、核能关键材料失效预测、核能工程科学机理研究等多个方向。上海核工院对《上海市支持企业基础研究若干措施》的政策落地期待满满,“这个支持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只是“出题人”,更是“问题翻译员”和“项目共建者”。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就这样从一线工程的涓滴积累中流出。
机制衔接:科研协同不再“各自为战”
只有问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如何把问题“解”出来。探索者计划为此设计了一套有效衔接机制:企业出题、政府配资、高校竞标、择优立项。政府资金以1:1比例与企业共同投入,既分担企业成本,又激发科研积极性。“‘探索者计划’不是帮你找一个答案,而是帮你找到对的人,一起走完这条解题路径。”王丰说。
过去,上海核工院找合适的高校团队,往往靠“圈内联系”;去年,他们通过探索者计划平台提出的18个问题,经由多个团队自由竞标,最终合作单位涵盖了复旦、交大、华理、同济等7所上海高校与科研院所。
“‘探索者计划’让我们找到了更多、更优秀、研究目标更契合的理想合作团队。”王丰说。这套机制改变了传统科研合作中“点对点”联络、“人脉决定合作”的被动模式。
“这个计划不仅为企业降低了部分基础研究成本,也拓展了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资源。”上海曦智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于山山说,“由企业来‘出题’,让高校和科研院所去‘答题’,反过来也能够帮助后者了解企业真正关注的问题,以及该领域产业化落地的痛点。”
当“解题人”通过新机制就位,如何为他们提供‘趁手的工具’成为下一个关键。“探索者计划”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根据项目需求,合作企业会为研究团队提供相应的实验装备和实验条件,加强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双向奔赴”。
不同于传统“项目挂帅”的横向科研,“探索者计划”让科研组织方式更接近“协同攻关+机制育才”的方向。更长远地看,“探索者计划”正激发出更深层的科研合作:从联合课题组、实验室平台,到产业问题倒逼学术选题的转向,一张新的基础研究协同网络正在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