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本职工作, 就是珍贵的贡献——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叶叔华院士

——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叶叔华院士

发布时间:2014-09-18
  叶叔华,天文学家,1927年生于广州。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年—1993年任台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年—1994年被选任为两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主持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1965年该系统被作为国家标准。九十年代她推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合作,共同承担“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国家攀登项目,受聘为首席科学家,历时10年得出我国地壳运动第一个定量图像。她发起成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计划,任该计划主席。她参与倡导将VLBI技术应用于我国空间探测,并于2007年成功应用于“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中。
 

1410936626

 
  第一次看到叶叔华的名字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看过一篇写她的文章,配发的图片下方写着“叶叔华先生在办公室”字样。女性,被大家称为“先生”,是一种尊称。这位用她的名字为宇宙中3241号小行星命名的女性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接下来,在不同的场合中多次遇见叶叔华,听她讲科普,讲国际的先进技术,讲理想和追求,讲对年轻人的希翼。
 
  上周五采访叶叔华,87岁高龄的她坐在记者对面,一件衬衫工工整整。这是以前陪国外亲人逛城隍庙时买的。她说:“当时,他们去买上海的话梅,我看到对面小店有许多衣服,于是我买了很多件,我想我以后都不用再买衣服了。”有一次叶叔华去医院,在候诊的时候一位清洁工阿姨对她说:“阿姨,你这衣服有30多年了吧,没有人穿了。”叶先生说:“没有坏,还能穿。”叶叔华是一个对物质生活要求极其简单的人,但是在科研领域追求的都是国际领先的技术,她一直认为,创新的机会中国一定不能错过。
 
  在采访前,她听说了我们的来意,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在采访过程中,她极力配合我们的要求,对每个提问都认真思考后再作答。记者注意到,在她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句她最喜欢的话:“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是一份很珍贵的贡献。”
 
  抬头就看到满天繁星,好浪漫!叶叔华说:“我的工作其实很枯燥。”
 
  每个人都觉得头顶的那片天空繁星闪烁;每个人都觉得躺在星空下观望星星是件浪漫的事情。刚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时,叶叔华也对天文研究抱着浪漫的幻想,她与爱人程极泰的相知相恋,也因对天文有共同的兴趣。可当她进入现今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前身——徐家汇观象台之后,浪漫的想法在枯燥的工作中改变了。叶叔华说:“后来理解到这项工作也是国家建设所急需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你不喜欢一份工作,也许是还不够理解它。”
 
  把枯燥的天文学通俗地介绍给公众,是叶叔华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在最近一期“我和院士有个约”活动中,只有10多名受邀听众,叶叔华却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并且回答了天文迷的提问。而就在前一天晚上12时,她还在家中将数据整理后逐一写在纸上。
 
  把我国世界时测时精度从最后一名提升到世界第二。叶叔华说:“这是国家的需要。”
 
  全世界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准,通过对准天上一个个天体,报出精准时间。从1914年起,徐家汇观象台就参与了世界时的测定工作。1950年底,新中国接管的徐家汇观象台,使用的设备还是几十年前法国人留下的,已经十几年没有维修,能把时间报出来,已经很不错了。“原来,资源勘探、水利铁路、地面与空间导航……这么多部门等着我们的数据。”叶叔华想,国务院要求中国科学院把时间工作做好,这是国家的需要。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我国观测条件的方法,用只有国际台站1/10数量的仪器,取得了授时精准度世界排名第2的成绩。
 
  法国科学家举杯说:“为女台长干杯!” 叶叔华希望50年后天文界的女台长与男台长一样多。
 
  1981年,叶叔华出任上海天文台台长,成为中国天文界第一位女台长。她出国率团赴法访问,和法国的台长初次碰面时擦肩而过,因为对方没想到“竟是位女台长”。后来在送别宴会上,法国科学家举杯说:“为女台长干杯!” 当时年轻气盛的叶叔华说:“50年后天文界女台长会与男台长一样多,不用专门为女台长干杯。”今天,当年的希望虽然没有实现,叶叔华还是勉励女性科学家:“虽然很难,继续努力会有很大改变的。”
 
  叶叔华最近在看的电视剧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感性的她看了仍然会感动得流泪。她说:“我有切身感受,要不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把人才大批派到国外,中国天文界就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果,跟上国际先进的步伐。”
 
  市领导同意上海天文台建设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建议,成为当年“院市合作”的重大工程。一个建议在叶叔华心里藏了10多年。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2月,中央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任务圆满成功。2008年1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时任市长韩正,接见了上海市参与“嫦娥一号”任务的有关单位代表。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瑜与叶叔华院士汇报了上海天文台负责的嫦娥工程VLBI测轨分系统工作。
 
  汇报会上,叶叔华告诉俞书记和韩市长:“在所有的合作单位里,我们上海的射电望远镜是最小的,也是最老的,应该退休了。”当时,北京密云新建了5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云南昆明新建了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叶叔华问道:“我们又牵头VLBI项目,这该怎么办呢?”她认为,完成今后的嫦娥探月工程以及更远的深空探测VLBI任务,更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将起到关键作用,也将使我国射电天文的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市领导当即拍板,同意上海天文台关于建设新的射电望远镜的建议,这成为当年“院市合作”的重大工程。
 
  其实,早在1993年,上海天文台就曾向国家申报65米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当时进入了天文口“四选一”范围,但最终没能中标立项。不少人以为此事大概就“到此为止”了,而叶叔华却一直放在心里,藏了10多年。